津郊废弃地膜污染问题突出 治理刻不容缓
气温回暖,津沽大地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作为重要农资,春节过后,津郊农膜的销售进入旺季。地膜栽培技术促进了农业发展,但是由于大量废弃地膜难以回收利用,因此而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膜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农膜覆盖技术自1979年在我国试验应用并推广以来,在农业增产增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这层薄薄的塑料膜被覆盖在土地上,改善了土壤温度、湿度,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即使在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产量也能够提高数倍。此外,对于一些少水的干旱地区,农膜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抗旱节水的效果。
30余年来,农膜深受农民欢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往往是旧的农膜没有处理完,新的农膜又铺上了,时间长了,在作物根系和土壤之间,农膜残破的碎片就像棉絮一样,密密实实地裹在中间。而这些农膜的碎屑,即便过筛分离,也不能从土壤中彻底去除,极大地影响了作物根系生长,也造成了土壤板结。由于农膜不能自然分解,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破坏。
农膜污染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减少农膜污染,光靠农民的微薄力量不行,还要从国家层面出台具体举措。首先要从法律法规层面加以规范,不能让农膜污染再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其次,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的力度,严格农膜使用标准,加强具体制度和规范的制订并落在实处。
此外,应将治理与科研结合起来,加快研发更多优质农膜,让更多可降解、价格合理的农膜进入市场,推广回收效率高、地膜与杂草分离效果好的残膜回收机械,支持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发、使用和推广,使废旧地膜资源能够循环再利用。同时,对现有普通农膜建立回收体系,扶持发展废旧农膜回收企业,建立废旧农膜固定收购点,指导农户对现有农膜进行回收。应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地膜污染的调查研究,摸清地膜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为农业等部门建立残膜回收目标考核制度提供前提。(张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