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项目取得实效

29.07.2016  04:06

  “十二五”期间,海洋局借助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支出项目支持,着力推进本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实效。组织申报的“滨海旅游区海岸修复生态保护项目”(以下简称“旅游区项目”)、“大神堂浅海活体牡蛎礁独特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以下简称“大神堂项目”)等海岸带和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项目先后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累计获得中央支持资金5500万元。


  旅游区项目充分结合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大背景,以实现了滨海新区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立足我市人工岸线生态修复,针对本市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和特点,将天津中新生态城滨海旅游区东南部作为项目示范区,开展岸线土壤改良技术应用试验和耐盐碱植物栽植及选育试验示范,提升示范区域海岸带生态景观效果,为类似区域的生态环境提升改造提供借鉴;通过生态潜堤鱼礁工程、海藻(草)移植试验、附礁生物保育繁殖等工程和生物技术方法,养护项目示范区内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发挥潜堤鱼礁的生态护岸功能。通过项目实施,在沿海地区土壤改良和适宜景观植物选育、栽植技术实验应用基础上,建成了10000平方米景观集成技术示范区,建成820米×340米的人工鱼礁试验示范区,形成了海洋特色鲜明、海陆联动、示范性强的海岸带立体生态景观示范区,为我市海岸带修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技术示范及借鉴。


  大神堂项目以保护天津大神堂活牡蛎礁独特而珍贵的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契合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需求和要求,通过开展大神堂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人工鱼礁选型布设研究、人工鱼礁和牡蛎礁群建设、海洋生物增殖放流、海上监视监控系统建设以及公众宣传,力争达到修复改善大神堂海域牡蛎礁浅海生态环境,减缓活牡蛎礁面积下降趋势,遏制生态系统退化,提高公众关注海洋、保护海洋意识的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投放人工牡蛎礁(附着基)6万袋,建成10个牡蛎附着基群,建设总面积10公顷;完成4个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设施建设,贝类增殖面积178.2公顷,底栖生物相对资源量达到150克/平方米;建成了大神堂海洋监视监控平台,不仅实现了对大神堂保护区活动有效监视,满足了保护区监管需求,也为我市自动化海洋环境监测观测网络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利用世界海洋日、海洋防灾减灾日等宣传契机,通过进校园、进社区和举办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面向公众开展海洋科普知识宣教,激发了公众关注海洋的热情,提高了公众自觉主动保护海洋的意识。


  两个项目实施历时3年,集合了海洋、渔业科研院所和本市高校力量,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海洋局的统筹协调下,各单位通力协作,发挥所长,圆满完成了项目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2016年6月,两项目先后通过海洋局验收。项目实施期间累计建设投放人工鱼礁4600个,牡蛎礁6万袋,放流各类海洋686万尾(粒),建成海上及海岸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示范区2个,海洋生物养护设施4个,海上监视监控平台1座。项目实施不仅达到了预期目标,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本市海域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和成功示范借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本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能力。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