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开局之年完成6.5%—7%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需要新动能加速聚集
29.03.2016 13:32
本文来源: 商务之窗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6.5%—7%。对于一个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而言,保持中高速增长实属不易。并且在保持中高速的同时,还要迈向中高端水平,就更具挑战性。日前陆续公布的2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尽管我国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稳定在5.1%左右,物价也温和可控,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8个月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有所回落,出口额同比下降逾20%。这些传统经济指标的持续下行,再次显示“传统引擎”仍不够有力,要实现“双中高”,新旧动能转换亟待提速。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培育新的动能,构造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发展模式及发展动力。通过大力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健全新制度、新体制、新机制,将产生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同时,这些新动能还会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使传统经济焕发出新动力。
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跃上新台阶。实际上,今年经济工作开局良好,就离不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新产品、新服务等新动能的不断积聚。
新产业发展方兴未艾。1—2月份,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7.2%。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5.4%,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15.2个百分点。网络购物带动快递业务迅猛增长。1—2月份,全国预计完成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5.8%。信息消费成倍增长,1月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120.9%。
新产品增长势如破竹。1—2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75.9%,智能电视增长28.5%,城市轨道车辆增长28%。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产品增速远超过工业生产增速的平均水平。
新的商业及服务模式发展如雨后春笋。网络约车、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型服务模式极大地释放消费潜力,集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成为都市消费的新时尚。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实现全面小康,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必须要有新的增长动能,而不能简单依靠传统的经济板块和发展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对于中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主引擎”地位,甚至在当代世界经济竞争中“弯道超车”,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动能从哪来?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深化改革
新常态,呼唤新动能。然而,新动能从哪里来?
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已初显成效。
新动能来自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农产品电商的普及,加速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大大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农业效益。“机器换人”不仅加速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使制造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精,更多劳动力从简单的重体力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得以从事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
新动能来自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加速渗透,不断催生新的服务模式:6亿多网民不断推高网购消费纪录,打车软件让出行更便利,信息化、智能化的工业系统再造也让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走向大众。刘元春认为,近年来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新旧动能转换奠定了良好基础。“过去十年,我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的突破非常明显。尽管近几年全球专利增速在下降,但我国发明专利增速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鸿沟在加速缩小,很多产业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种突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还有很多是业态、模式层面的。”
新动能还来自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2万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增加了6220万人,创业对带动就业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投资的审批时间不断缩短,审批手续不断简化,投资环境越来越好。而今年实施营改增等减税降费的政策,全年还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让企业转型升级“轻装前行”。
此外,中国的大国优势也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处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为新动能的培育提供了纵深空间和制度创新空间,潜力巨大。”潘建成说。
如何培育新动能?转变观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鼓励创新
“必须看到,新旧动能转换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是要坚定不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进一步深入。”潘建成表示,新旧动能转换还面临多重挑战,任重而道远。
挑战来自国际市场萎靡的影响。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的影响。
挑战来自传统增长模式的拖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情况加剧,行业亏损面加大,债务压力较大,却占有大量的生产要素。资源错配给新旧动能转换造成不利影响。
挑战还来自短期市场波动的冲击。去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增大,将对孕育新动能的大调整、大改革带来影响。
应对挑战,要坚定信心,有耐心。“新动能的培育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做好啃硬骨头的心理准备。创新,尤其是那种重大的、颠覆性的创新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潘建成表示,培育新动能,转变观念是第一步。“必须认识到新动能对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小康至关重要。”
应对挑战,要深化改革,敢闯关。发展新动能,要用新发展理念来全面检验现有的各种制度体系、政策框架以及嵌入政策、制度背后的利益结构,破除妨碍新动能孕育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培育新动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潘建成举例说,当前实施的财税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改革等等,都在着力改善企业的供给环境、创新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带来长期发展理念的变化,改变了过去刺激经济的短期行为,这些都为新动能的培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刘元春分析,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来源于利益结构,然而我国传统制度所构建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模式并不利于技术创新,迫切需要改革。比如说,只有打击各种盗版现象,有力保护知识产权,才有利于创新创造。
应对挑战,要科学引导,强监管。刘元春建议,通过产业基金、创业基金等新工具,让政策更多向新产业、新业态等倾斜,引导企业和投资者积极转型。同时,政府还应提供更加完善的法治体系,供应自由的创新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产权保护。“政府应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治理模式,为创新创造宽松的环境、开放的市场。”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新旧动能交替,整个经济会不可避免地经历阵痛,这就要求我们发挥好社会政策托底的作用,更好地改善民生。”潘建成说。
本文来源: 商务之窗
29.03.2016 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