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研制出来了,这个机器填补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空白

23.06.2016  10:19
      这段时间, 水稻插秧机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水田里,但是机插秧育起来不仅麻烦,还耗人工,这离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步之遥,让帮主们苦不堪言。有位叫孙景的帮主和企业、科研院所一起,终于攻克技术难题, 实现了育秧机的自走铺盘功能。这么棒的发明,帮主们快来看!


  小满栽秧一两家, 芒种插秧满天下。这段时间, 水稻插秧机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水田里,“一踏水田两脚泥, 弯腰屈膝把秧插” 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 这离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还有一步之遥。

  “水稻插秧机开起来跟拖拉机一样轻松, 效率也很高。不过机插秧育起来可就麻烦了, 太耗人工。”吉林省前郭县新立乡农民孙景说, 为了符合机械操作要求, 机插秧必须是毯状苗。这需要在专用的秧盘里厚薄均匀地铺上一层土, 撒上一层种子,覆上一层土, 再一盘一盘地摆放整齐。

  孙景曾是一个水稻种植大户,有 450 亩地, 每年要育 2 万盘秧苗, 雇人帮工就要花 1 万多元,他很是心疼。2011 年春季育秧结束后, 他发现有好大一块地没长秧苗, 把秧盘的土扒开一看, 原来雇工没撒种子。面对妻子的不停抱怨, 忠厚老实的孙景颇为无奈:“也不能全怪人偷懒,这活实在太苦了, 尤其是摆放秧盘得一直蹲着, 有人累得跪在地上摆。一天干下来,炕都上不去。

  于是, 插秧一结束, 有着十几年大型农机驾驶和维修经验的孙景萌生了制造育秧机的念头。他发现市场已经有了售价高达七八万的进口育秧机,能够像流水线一样完成铺土、 撒种、 覆土三道工序。但机器是固定在地面的, 搬运秧盘这个最耗人工的环节没有解决。

  不过,这种流水线式育秧机的工作原理也给了孙景很大的启发, 他想: 要是将种子和基土混拌均匀投到一个进料箱中,将三道工序合到一起,机器体积就能缩小三分之二, 就可以给机器装上轮子开到地里边走边制做秧盘。

  有了这个想法,孙景买上一堆材料便开始研制自走式育秧机,请当地机械厂帮忙画了图纸,他敲敲打打造出了一台样机。“虽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链轮传动不耐用、 没法转弯要人抬、 秧盘均匀度不够,但基本上实现了我的设想。” 孙景回想起来还是很开心, 随后干脆地也不种了,一门心思研制育秧机。

  毕竟, 孙景连初中都没毕业,有许多技术难题始终解决不了, 比如铺盘速度与机器行走速度保持一致。2013 年,江苏永涛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涛到吉林开拓水稻插秧机市场, 听说之后便邀请孙景举家搬到江苏靖江,与永涛实业技术团队合作研发。“老孙是一个懂机械的农民, 懂得水稻生产的农艺环节,有了他的参与,这种育秧机才能更接地气, 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需要。”陈涛道出合作的原委。

  “现在水稻耕、种、管、收、烘都实现了机械化,要是自走式育秧机能研制成功,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就能走完最后一步。三年来我们试验失败了很多次,但从来没有动摇过。”陈涛说,最后在扬州大学科研人员的参与下攻克技术难题,实现了育秧机的自走铺盘功能,这在国内外都是领先的,目前已通过江苏省新型农机产品的鉴定。

640.webp.jpg



  育秧机好不容易研制出来, 怎么让农民接受又是一个难题。陈涛、 孙景带着员工找上门替农民育秧, 还承诺育秧失败就全额赔偿, 这才有农民答应试用。“起初心里没底, 但是秧育一出来我们就高兴了,秧苗整齐均匀比纯人工育的还好。” 靖江市斜桥镇夏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旭贤说, 我一下子就买了 2 台, 不到 10 个人用了 1 个星期就完成了1600 亩地的育秧工作。而往年, 每天需要雇四五十个人干上半个月才能育完, 要花费五六万元。

  “用这个机器省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宋旭贤接着给记者算账, 现在育秧年轻人不愿干也不会干,上年纪的干不动, 往往保证了不了质量; 而流水线式的育秧机依然耗人工不说, 还必须用硬盘, 一张要五六元。而这种自走式育秧机用的是软盘, 一张只要两三毛, 秧盘省的钱就是一大笔。1 台要 4 万元, 只要有 300 亩地就可以买上 1 台。

  据测算,1 台自走式育秧机配 3 个人即可,1 个放料,2 个放置秧盘。用最低档位, 每小时都可以制作 800-900 盘, 顶得上十七八个人的工作量。“我国尚无自走式育秧机, 我们希望早日能进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造福更多农民。” 陈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