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钙的文艺需要思想进补

09.02.2015  20:37

【文化评论周刊·艺术评论·文艺观潮】

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不是抽象概念的粘贴,更不是艺术形象或意象塑造之外的标语口号,而是来自对生活深刻的思考与独到的发现。提高创作质量,提升文艺格调,离不开思想。思想有深度,文艺才有力度。

人若缺钙会患软骨病,缺钙的文艺同样会患上精神“软骨病”。当下,许多文艺作品经常给人一种软绵绵、轻飘飘的感觉,没法形成强烈的思想冲击力与穿透力。这就是文艺缺钙的病兆,也是造成当下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引起业界的关注。

文艺的钙质源于思想的充盈

客观地讲,中国是文艺创作生产的大国,一年可以生产电影600多部,电视剧15000多集,戏剧、音乐、舞蹈、文学作品数以万计。然而,其中真正能引起社会轰动且在人群中广为流传者却不多。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力空前增强和开放程度日益扩大的时代大背景下,一个艺术创作的数量大国很难成为质量大国的根源,已不再是经济资源和技术支撑的问题,而取决于精神的容量、思想的深度和艺术创新的能力。应当说,我们相当多的作家和艺术家拥有良好的创作条件,不缺乏生活阅历和创作能力,然而作品虽然忠实于生活,却毫无灵气,更缺少新意;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读者和观众即便能看下去,也很难产生回味和思考。有的创作者尽管早早成名,却难入大家行列。究其根本,他们没有足够的思想文化储备,缺乏对素材高屋建瓴的驾驭能力,他们对生活没有做到真正的“心入”,深刻思考少,人生感悟乏,陷入惯性化写作或表演的困境中,写来演去老一套,常年没有突破和提高。

文艺的钙质源于思想的充盈。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高思维成果和精神力量不能在文艺创作中得以体现,如果我们的文艺作品不能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深入而独到的思考,如果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无力洞察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心灵困惑,那么,我们的文艺就无法给人以情感的慰藉与思想的启迪,自然更谈不上矗立于人类精神创造的巅峰。

思想的内涵来自价值的追寻

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思想的力量,是人类所知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当人类理解了这种神圣力量的本质且加以合理利用的时候,人类才能把自己从物质的羁绊中解放出来,自觉地朝着一个有创造力的方向前进。人会因为思想而不朽;文艺也不例外,创作会因为思想含量的不同而区分出高下优劣。思想永远是艺术的脊梁,一旦在思想内涵上贫瘠瘫软,艺术上也会随之变形甚至垮塌。

当然,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不是抽象概念的粘贴,更不是艺术形象或意象塑造之外的标语口号,而是来自对生活深刻的思考与独到的发现。有人把文艺对思想的疏远,归结为对过去公式化、概念化的反拨,粗看似乎有理,其实是个误解。因为,概念化的东西从来就不是艺术。去概念化、去公式化绝不等于去思想化。概念化与疏离艺术的思想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文艺真正的思想性,是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深度开掘和价值的追寻,是深入创作本质、融入艺术骨髓的灵魂血脉。它与艺术性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优秀的艺术作品从来离不开深邃思想精神的凝结。而以防止概念化为口实而空洞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做法,无异于为止渴而去饮鸩。

我们同样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文艺作品的思想不同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甚至也不是文艺史论中所说的思想性。它不是概念的演绎和逻辑的推理,而是与作家和艺术家对于生活和人生的认识程度和把握能力、生命情感体验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艺术形象和意象的塑造等融为一体的。对文艺作品思想深浅优劣的判断靠受众的审美感受来实现,作家和艺术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演、拍”“写、演、拍什么”的艺术话语中。作品的思想性有机地寓于艺术性之中,肯定一部作品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愈是精品力作,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愈高,甚至在这种融合中,思想性的力量往往占据着更为突出的位置。有无深刻的思想性,往往成为区分一般艺术家和杰出艺术家的分水岭。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