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艺美术大师:葫芦地里种出“八仙过海”
黄全华
八仙过海
“节节高”吊香炉
天津北方网讯: 说起葫芦,黄全华的脸上不自觉的洋溢着微笑,他和葫芦匏艺简直是“缘分天定”:少年时期的美术功底,青年时上山下乡学来的种植技术,参加工作以后从事的制模行业,都为葫芦范匏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7年多的坚持与研究,黄全华种出了“空”“清明上河图”“马未都像”“八仙过海”等多个范制葫芦作品,屡获大奖,黄全华自己也获得了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7年1500万元扔进葫芦地
一直以来,黄全华就喜欢葫芦,为了买到心仪的葫芦总会不惜重金。七年前的一天,黄全华在朋友处首次接触到了“范制葫芦”,看着浑然天成的艺术品,黄全华不仅大为惊叹。在王世襄先生《中国葫芦》一书的影响下,黄全华矢志继承发扬范匏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身心投入范匏事业。
他逐渐地从自家工厂的管理岗位上退下来,成天泡在70亩的葫芦地里,天天研究怎么才能种好葫芦,才能将范匏葫芦种出特色。“范匏葫芦需要葫芦本身与范制的物体越接近越好,比如人像就需要比较圆润的,全身像需要长一些的,而花瓶、香炉等器物更是需要葫芦本身有着独特的形态。”黄全华说,“所以,范制葫芦第一步就是要培育出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葫芦,让它们物尽其用,才能制出好的范制葫芦。”
七年来,黄全华总是要到葫芦地里亲力亲为,观察葫芦的长势,自己动手嫁接、选育,通过一代代的选择,培育出不同形态的葫芦。“夏天,葫芦地里能达48℃,出去晒一天,回来衣服都脱不下来,全都粘在身上了。”黄全华说,“这些年,也投入了1500万元左右。家里人心疼我,让我花钱买自己喜欢的葫芦就好,这么大岁数了何苦要受这个罪。可我就是想把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项技艺给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范匏技术,爱上范制葫芦。”
“范制葫芦的技术从唐代就有了,在清代达到了鼎盛,康熙十分喜欢范制葫芦,康熙御制、把玩的葫芦还有流传下来的。”黄全华说。很多人以为,范制葫芦就是做个套子往小葫芦上一套,让它长成这个样子就得了。殊不知,这里还有很多窍门和技术。如果模具和葫芦不适应,可能有的地方就长不到,也有可能溢出一块,十分难看。
最早,范制葫芦的模具是木制模,怕水,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几。之后,发展成为烧瓦模,葫芦的变形几率也很大。后来,范制葫芦的模具发展到了石膏模,但石膏会灼烧葫芦皮,让葫芦颜色不好看,而且模具是两半拼合的,成品葫芦上会有范模,这条印痕无法去除。通过自己的琢磨和研究,黄全华将范制葫芦的模具用料改为合成材料,用这个配方做出的葫芦模具不仅有效地消除了范痕,还增加了模具的透气、防水性,模具中含有的少量抗菌药物更是增强了葫芦的抗病性,不仅大大增加了范制成功率,还大大提升了范制葫芦的清晰度,让花鸟更灵动,人物神采奕奕。
“工匠精神”助力匏艺产业化
在黄全华的工作室中,大大小小的葫芦摆满了两面墙。有充满禅趣的“空”,有威武忠勇的“关公”,有雍容华贵的“喜鹊登梅”瓶,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八仙过海”,有充满灵动的“节节高”吊香炉,还有实用的茶叶筒、茶具……
“我就是喜欢这个,总是想着怎么年年创新,不断突破:做了花瓶,我想做人像;做成人像,我想做镂空的香炉;做成了镂空的作品,我又想做活镶的香具。”黄全华说,“这些年,我一个个愿望都实现了,现在最想做的就是超大型葫芦和超小葫芦。”大的葫芦,黄全华已经从海外引进了籽种,正在进行培育。“这大葫芦的种子能种出周长两米多的葫芦,我只有40粒,先不忙着制模,等培育好葫芦再说。小的葫芦我想种出耳坠、项链坠等饰品,让葫芦能够戴在身上。目前,这小葫芦也正在选育过程中。”黄全华说,“现在,我已经收了三个徒弟了,希望他们能够发挥大国工匠的精神,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创新,将这项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同时,全华工作室也将在今年探索范制葫芦的产业化道路,将研究的成果与市场相结合,让更多喜欢范制葫芦的人能够拥有自己心爱的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