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站稻焕发新活力

21.10.2018  09:01

  深秋十月,一片金黄。

  放眼望去,位于西青区王稳庄镇的中化现代农业MAP示范农场内,万亩待刈的小站稻笑弯了腰。

  昨天上午10点35分,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等在来自各省市参加2018天津小站稻推介活动嘉宾的注目下,挥镰将一束束金黄的水稻割倒在地,宣告该镇首次大面积恢复种植成功的小站稻正式开镰。远处,稻田间6台联合收割机开始机收。

  “看看,这小站稻长势多好啊!”王稳庄镇副镇长于忠亮揽过一簇稻穗乐呵呵地跟与会人员侃侃而谈,“历史上王稳庄镇就是鱼米之乡,是小站稻泛种植区,后来因种种原因改种旱田,种植效益一直不高。得益于全区对高标准农田的提升改造,这片沃土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中化农业前来合作。今年5月双方签约合作后,王稳庄将1.8万亩土地通过流转托管给中化农业,中化农业发挥雄厚的专业优势,大规模进行土壤改良,选择小站稻名优品种‘天隆优619’作为主打,实行‘种肥药’全程可追溯无缝监管。今年首期种植的1.1万亩小站稻喜获丰收,预计亩产500多公斤。

  众所周知,小站稻因颗粒均匀、如水似玉、晶莹甜糯、清香爽口、回味甘醇而闻名国内外,是天津的农业瑰宝、大米珍品。在小站稻的原产地──津南区小站镇,走进4584平方米的小站稻作展览馆,丰富的图片、实物,详细展示了小站稻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脉络。

  小站稻种植始于宋辽时期,兴于淮军屯防,成名于小站练兵,曾为皇室贡米。九河下梢的天津,南运河水夹带着漳河从黄土高原卷来的泥沙及氮、磷、钾等有机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碱成腴,形成了小站稻独特的风味。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小站稻曾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各地远来学技,当地农民也频出指导。

  小站稻这一知名农业珍品,后因天津水量减少而逐渐衰落,种植面积下滑到低谷时,全市种植面积仅11万亩。“近年来,伴随天津水源条件的改善,小站稻种植面积以每年10万亩的速度增长,从2016年的近30万亩增加到今年的50多万亩。但生产规模、稻米品质,都与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期望和天津大都市的发展水平相去甚远。”市种植业管理办公室技术服务处处长张晓东感慨地说。

  小站稻振兴,时不我待。

  天津小站稻振兴规划方案已编制完成,本着“精品、绿色、品牌”的发展思路,实施“地方标准构建、品种研发升级、栽培技术提升”等8大振兴行动,到2020年,全市小站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2022年达100万亩,培育3个小站稻知名品牌,打造“中国名牌”大米品牌。

  “小站稻振兴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品牌强农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坚定地扛起小站稻振兴的大旗,按照新编制的小站稻振兴规划方案,科学有序实施,让小站稻香飘中外,再创辉煌。”市农委党委书记、主任沈欣说。

  小站稻振兴,得到农业农村部、各大科研院校和各省市农业部门的支持。

  万建民、赵春江两位院士应邀出席天津小站稻推介活动,进稻田,听汇报,为小站稻振兴建言献策。

  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专门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表示,举办小站稻推介活动是天津小站稻产业发展历程的重要盛事,必将推动北方粳稻的快速发展,重振天津小站稻,再创品牌辉煌。希望天津进一步把小站稻品牌发扬光大,通过招贤纳士、招商引资,将传统稻作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快天津小站稻新品种的研发,把小站稻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天津地方特色,为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小站稻振兴,天津有基础。

  “实现小站稻振兴,天津拥有较强的科技优势。水稻旱种、水稻旱育稀植、水稻耕前配方施肥、水稻节水栽培、水稻基质育秧、杂交粳稻育种、整穗育秧法种子繁育技术均走在全国前列,水稻基质育秧技术覆盖面积及育秧模式研究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国家级水稻原种场、国家级农作物品种综合区域试验站、国家级现代化农作物种子种苗产业化等国家研发示范基地,为产业提升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及人才支撑。”市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胜军介绍。

  天津农学院教授崔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我们培育出8个高产、优质、抗逆、特用品种,自育品种。最新育成的特优质水稻品种津原89、津原U99、金稻777、金稻919、天隆优619等品种,以其晶莹剔透的外观、特别优异的食味、较高的产量潜力,全面达到日本食味米水平,未来可支撑天津高端精品米业的发展。

  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天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华泽田说:“真正要把小站稻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育种、种植和米业三环联动。今后要在持续加强优质小站稻品种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小站稻配套技术开发,推动小站稻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发展,让天津小站稻这块金字招牌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小站稻香,再塑辉煌。

  在昨天举行的天津小站稻推介活动上,签署了三份战略合作协议。

  ──津南区由粮贸公司、小站稻开发公司等12家国企整合组建天津金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天津石油分公司、天津荣程祥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小站稻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施小站稻的宣传推广、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等,着力提高小站稻的品牌知名度。

  ──宝坻区政府与共富善行(天津)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南开大学中共延安五老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陕西水务集团等,在小站稻宝坻种植区通过资源互补、强强合作,意向投资30亿元,采用农场管理方式,种植小站稻指定品种,发展小站稻产业,振兴小站稻品牌。

  ──西青区政府与中化农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路径,发挥中化农业的资金、管理、人才、科技、市场等优势,依托西青区地理位置、资源禀赋、规模经营、布局规划、产业基础等有利条件,在西青区打造出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具有中国特色、在国际上领先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中化集团副总裁阳世昊说:“今年,中化农业在西青区种植的1.1万亩小站稻获得成功,下一步我们将优质小站稻生产基地面积扩大到3万亩以上,双方合作建设MAP农场和辐射我国北方的智慧农业中心。共同打造天津小站稻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品牌运营全产业链。

  2018天津小站稻推介会,吹响了小站稻振兴的集结号。2022年,天津小站稻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的目标指日可待。凝心聚力,做大做强小站稻,让更多百姓吃上放心好吃小站稻的日子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