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赛会时期,请再多些人文关怀

14.08.2015  10:59

  新华网天津8月14日电(记者苏斌)12日深夜,巨响和爆炸冲击波惊醒了天津滨海新区熟睡的人们。再后来,我们看到的是爆炸现场的惨烈场面,听到的是遇难者的悲惨消息。在客户端、微博、微信朋友圈上,无论来自哪里,人们都寄托着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者的鼓励。

  13日,在鄂尔多斯举行的第十届民族运动会迎来了民族大联欢。这是赛事的一个惯例,放在赛期中间举行,让各民族运动员在赛场外拥有一个彼此交流和增进友谊的平台。

  爆炸,联欢,一悲一喜,两者之间看似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对于注重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民族运动会来说,在这样的灾难发生后,更好的处理方式是给灾难中的受害者和受影响的运动员再多些人文关怀。

  民族运动会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舞台,今年允许汉族选手按比例参加部分赛事,让来自56个民族的运动员齐聚民族运动会。从上届比赛起,取消奖牌改为一二三等奖,也体现了赛事减少对抗意味,鼓励选手多交流、多展示的初衷。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过,“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体育,为不同民族、来自不同地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搭建了一座桥梁,在运动的世界里追逐自己的身体极限,展示运动生命之美,这正是体育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为了增进友谊,消除隔膜。

  家乡发生这样的灾难,参加民族运动会的天津代表团无疑心情最为复杂。心系家乡同胞的同时,天津代表团成员决心用优异的成绩和精彩的表现展现天津人民的风采,为家乡父老加油鼓劲,我们也有理由为这些坚持参赛的运动员送上敬意和关怀。

  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处置上,北京奥运会和南京青奥会前的做法值得借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走在了入场的中国代表团之前;南京青奥会前,为哀悼云南昭通鲁甸地震和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爆炸事故中的遇难者,赛事方将赛会实体火炬传递活动推迟。

  试想,如果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民族运动会上,或许不仅让心情复杂的天津代表团成员感受到来自祖国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兄弟姐妹的关怀,也符合民族运动会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题中应有之意。

  危难之中,彰显人文关怀的光辉。民族运动会的舞台,需要再多些人文关怀,而这考验着赛事组织者的预案准备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完)

[责任编辑: 冯娟 ]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