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习惯好比是“发动机”

27.12.2014  20:31

      随着倡导全民阅读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个话题一时间骤然热了起来。热是好事,说明更多人意识到了全民阅读的严峻性、紧迫性、重要性,但全民阅读究竟怎么去推进,怎么见到成效是一个复杂、缓慢的过程,需要各个基层政府的切实行动、全社会的高度共识与积极行动。
      个人以为,要想真正推进全民阅读,要切实认识到全民阅读的重要性紧迫性;要设计出科学可行的一套系统的办法来,并且要有具体措施保证执行;要找到从娃娃抓起培养阅读习惯这个全民阅读的着力点。
      全民阅读是国家战略。阅读,尽管是很个人的事情,但全民阅读就不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通过阅读提升自己,一个人的阅读与成功是正相关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阅读就是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全民阅读与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也是正相关的。面对一些国家的阅读状况,我们羡慕我们着急,但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一下他们现在的全民阅读的成绩,发现都是曾经努力的自然结果。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应该潜心为我们的未来“结网”,希望过20年、30年,我们的下一代是热爱阅读的国民。现在我们为全民阅读做的工作就是“结网”工程,是国家的战略工程,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
      全民阅读不仅对经济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关系,对文化的传承、国民道德的建设更是显而易见的。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经常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对一个国家也同样是,一个国家的全民阅读状况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力量。没有爱读书的国民,文化产品生产水平与消费能力就是无源之水。全民阅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代代高素质的国民才是我们真正的钢铁长城。只有充分认识到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推进全民阅读才有统一的思想基础。
      推进全民阅读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作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要制定出一套与时俱进的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方案,把国家意志体现在政策法规上,保持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只有长期坚持才会真正收获全民阅读带给国家的莫大利益。过去几十年,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突破,人们常说“仓廪实知礼节”,对一个个体是、一个家庭是,对一个国家也是。现在经济发达了,是到了恶补精神亏欠的时候了。
      要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应主体和供给方式的多元化,就需要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比如,一些配套公共设施没有跟上,导致很多高端小区几乎没有图书馆、实体书店,但谁来解决?场地在哪里?建设资金在哪里?运营维护谁解决?尽管现实的需求催生了一批事实上承担推广全民阅读职能的绘本馆(私人图书馆),但公益很强的阅读服务与市场化很高的运营压力,使得绝大多数私人图书馆举步维艰。破解基层图书馆问题需要大胆创新,一切以结果为导向,读书的人越来越多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可以通过鼓励体制外新型阅读的力量创新发展,达到吸引社会资本介入的目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共同营造全民阅读的生态系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应主体和供给方式的多元化。
      从娃娃抓起是全民阅读的现实突破口与着力点。一个人的阅读习惯要从小养成,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才会像高尔基所说的“看到书本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们说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人阅读量大,其实他们的阅读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我们身边那些酷爱读书的人,也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从长远看,我们把着力点落到孩子身上,构建一个有利于下一代阅读兴趣培养的社会氛围,全民阅读就会有很大的改观。我相信有爱读书的孩子就有我们美好的未来。比如在第二书房就有一些孩子,每个月可以看100多本书,尽管不少是图画书,但假以时日,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起来了,就相当于给他们安装了一台发动机,阅读就会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全民阅读是一项重要、紧迫的事业,是国家战略工程,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只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才会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自觉性,全社会的资源就会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并且服务于一个目标,全民阅读就会很快有一个更新更好的局面。

      作者:李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时间:2014/11/14 10:28:19
    (作者系第二书房创始人、首届“书香之家”获得者)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