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探访“阅兵村”——立起胜利阅兵好作风
一次受阅,终生光荣。
为了期待已久的精彩亮相,三个月来,1.2万余名受阅官兵刻苦训练、悉心备战,从将军领队到普通士兵,都以高标准、严要求,践行着当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辛劳,同时也展现出科学施训、自觉参训、节俭务实、以人为本的时代风采。
近日,记者深入阅兵训练一线,采访到诸多独家幕后故事。
将军领队:以上率下,堪称标杆
从5月份带队进驻京郊阅兵训练基地,某方队将军领队、第39集团军副军长孙永波少将一步都未离开过训练场。
“都50多岁的人了,没有像他这么拼的!”说这话时,战士汪明钦一脸钦佩。孙副军长比汪明钦大了整整36岁,高强度的训练一度让小汪有些吃不消,但他发现,这个年龄比他父亲还要大不少的集团军首长却始终坚持训练,不搞半点特殊。
“首长从士兵成长为一名将军,如今又从将军回归到一名士兵。”汪明钦深受触动地告诉记者,“军姿训练我们站多久他也站多久,还经常请战士当教员,给自己抠队列动作,实在让人钦佩!”
在每个方队采访,官兵们都能讲出自己眼中将军领队的“感人瞬间”。
57岁的唐建明少将来自于中国海拔最高的地方——青藏高原。
作为此次大阅兵中年龄最大的副军职干部,阅兵后过不了几个月,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的他就要退出现役,开始退休生活。
在西藏服役的40年间,唐建明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共和国将军。长期的高原军旅生涯,让他患上了一身的高原病:心室肥大,高血压,双腿严重静脉曲张。
在阅兵训练场,他站1个小时的体能消耗相当于普通人站2至3个小时,时间一长,便会产生头晕、骨痛、小腿浮肿等症状,导致身体严重不适。但无论炎热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都雷打不动到训练场,从军姿、敬礼到答词,逐个科目练习、逐个动作打磨,直到汗水淌满脸颊、湿透衣背。
“我赞成‘宁可生命透支,绝不让履行使命欠账’这句老话,既然当军人,就要时刻拿出军人的样子。”唐建明说。
这次胜利日大阅兵,专门安排了来自全军各大单位的56名中将、少将担任徒步、装备和空中方队领队,这在共和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与比自己小30岁的“兵娃娃”一个标准站军姿、踢正步、走队列、喊口令,对于初入阅兵训练基地的将军们来说,不啻一场艰巨的挑战。
从5月23日将军们开始集中训练,到6月30日结业考核,整整40天的强化训练,让将军们有了“脱胎换骨”的进步,每个人都像“换了一个人”。
“将军在训练场上就是一面旗帜。”在阅兵之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阅兵联合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舜表示,将军们“忘记了自己的职务、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伤痛,和受阅官兵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体现的是我军高级指挥员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风采,对部队全面建设也是很好的引领和示范”。
受阅官兵:严谨刻苦,科学高效
将军带头参训奋不顾身,成为激发官兵士气的“动力源”。
在将军领队感染下,各阅兵方队官兵不畏挑战,严谨细训、刻苦强训,照着标准抠、盯准一流练,训练场上汗流浃背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攻坚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列兵李东两脚拇指有甲沟炎,强忍疼痛坚持训练,最后竟硬生生把两个指甲踢掉了,直到脚部出血才被战友发现。上等兵焦云龙扭伤腰部,军医强制要求休息3天,但他内心焦急,第二天能下床时就马上投入训练。下士邵明晨不慎磕破头部,缝合伤口后依然坚持训练,由于训练出汗多导致伤口化脓,仅简单处理之后又“轻伤不下火线”。
据方队长赵健宏大校介绍,方队官兵中,先后有299人腿脚肿痛,67人皮肤爆裂,几乎所有人员脚底都起了血泡,体重平均下降10斤以上,不少官兵踢坏了3双陆战靴,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落伍掉队。方队的训练成绩,也由刚到北京时的垫底位置,一个多月后就快速提升到中上游水平。
记者了解到,这次阅兵准备时间短、受阅要素多、标准要求高,对阅兵训练的组织实施提出了不小挑战。今年年初,受阅部队受领任务后,迅速展开了方队和人员装备的抽组,展开了教练员培训,并在驻地展开了基础训练。6月上旬,全军受阅部队从各自驻地向北京集中,进驻南口阅兵训练基地展开强化训练,空中梯队主要在北京周边若干机场组织训练。
“为提高训练效率,我们在训练对象、训练内容和训练时间安排上,都进行了科学筹划。”据王舜介绍,在训练对象上,突出了将军领队、教练员和各关键岗位人员。在训练内容上,徒步方队主要是训练“四线三功”,分别是帽线齐、手线齐、枪线齐、脚线齐;踢腿功、摆臂功、站立功。装备方队围绕等速、骑线、标齐、等距训练,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空中梯队主要围绕编队队形、低气象起降等重难点科目展开攻关。
为提高训练质量,阅兵指挥部组织了严格的阅兵训练考核。训练中,阅兵部队引进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测量技术,研发训练考核系统,配发北斗自动授时系统,制作电子沙盘和阅兵模拟仿真系统,取得了极佳效果。
记者了解到,经过数月集训,徒步方队可以做到人员站立2小时不动,正步行进200米、齐步行进1000米动作不变形;装备方队等速时间正负误差在0.3秒内,距离误差在正负10厘米以内;空中梯队达到了米秒不差。
阅兵保障:务实节俭,考虑长远
午后的阅兵训练场骄阳似火。
随着指挥员下达“休息”的口令,全身湿透的受阅官兵们飞一般冲向休息区。等待他们的不仅是一片可供稍作休整的阴凉地儿,还有后勤部门送上来的凉茶、水果等。
阅兵训练正值夏秋季,日照时间长、训练强度高、体力消耗大。受阅部队采取了很多措施,本着“务实、节俭、高效”的原则为受阅官兵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医等保障条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高强度的阅兵训练中,伙食保障成为保证身体健康、提振官兵士气、确保训练质量的关键。自5月下旬进驻阅兵训练基地后,各单位都吹响了后勤保障“集结号”。
在“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记者在就餐食谱上看到,炊事人员按照“早餐讲营养、午餐重质量、晚餐抓调剂”的要求,每天坚持干稀搭配、荤素搭配、粗细搭配、米面搭配和酸、甜、苦、辣、咸、淡“六味俱全”的“四搭六有”原则,确保队员吃饱、吃好、吃出营养、吃出战斗力。在入住“阅兵村”的三个多月里,官兵伙食保障满意率均达到了100%。
记者了解到,在医疗保障方面,阅兵指挥部专门建立了后方医院、保障兵站医疗防疫队、驻训保障单位医疗防疫点、方队卫生所四级医疗卫生体系,为受阅官兵提供24小时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
医务工作者主动走进训练场、近距离与战士接触,把“看病”转到“防病”,把“救治”转到“保健”,从源头上降低官兵得病的概率。
“既要保障有力,又要勤俭节约。”王舜告诉记者,阅兵坚持贯彻勤俭节约的方针,在住房保障上全部依托现有营房;只要部队正常训练有的器材、装备,就尽量不采购;信息通信工具都是部队现有的;所有的受阅装备都是我军现役作战装备,没有为这次阅兵单独采购新装备。
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是一种光荣,而那些甘当人梯、甘居幕后的预备队员、教练员和保障人员们同样也值得敬仰。
“三尺灶台就是我的‘阅兵场’。”第39集团军高射炮兵阅兵方队炊事班班长刘亚飞的一句话说出了所有“幕后英雄”的心声:“当受阅方队正步跨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铿锵的步伐中也有我们的强军之音。”(记者:樊永强 王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