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惠农家(图) ——静海农业正在向“智能化”、“机械化”、“互联网+”迈进
前不久,在静海名优特产“台头西瓜”开园上市仪式上,本市东丽区的流芳众创集团、市区部分高校、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以及京津冀三地的农产品专卖店与台头西瓜协会签订了定点销售合作意向书。台头西瓜种植大户郝健对记者说:“农业有品牌,前景才广阔,我种植的200亩温室大棚西瓜市场行情好,而且供不应求,今年规划建成的500亩新型瓜棚目前正在筹备选种育苗,瞄准晚秋季节西瓜断档采摘上市,还将赶上好行情。”
2015年以来,静海区把“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作为10项民心工程的突出任务,摆上重要位置,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开展集约化经营。随着物联网平台等新潮元素的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智能化”、“机械化”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对接市场,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的致富路。
农业种植——“智能化”
在静海区大邱庄镇的天津市生宝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我们这里安装的是空气温度传感器和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可根据提前设定的指标,对温湿度进行预警,自动采取措施,使温室大棚始终保持最适宜蔬菜生长的温度和湿度。”
走进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物联网中控室,大大小小的数据通过传感器在这里汇集。大屏幕上,每个温室大棚里的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水分等数据都在实时更新,通过实时监测的数据,保证农作物每时每刻在最合理的环境中生长。该不该通风、要不要浇水施肥、作物有没有病虫害……一目了然。
目前,天津市生宝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带动周边近300个农户共同致富,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农业走向了“智能”发展之路,不但节约了资源,而且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增加了效益。
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常规蔬菜生产每亩地平均单产8000公斤,用了物联网技术,预计每亩地增产1200公斤,按平均销售价格每公斤3元计算,一亩地的新增效益就能达到3600元。”
精深加工——“机械化”
“以前自己家种地,年年愁销路,现在加入了合作社,不但不用担心销路了,而且还解放了劳动力能外出打工,又增加了一份收入。”大邱庄镇岳家庄村村民史英林说。
在岳家庄村的祥福园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里,合作社将家家户户分散耕作的土地,化零为整,实现规模化经营。“合作社是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目前的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和玉米间作。根据合作社的长远规划,计划在将来发展高效农业种植、设施农业种植和优质农作物的育种。合作社还打造了占地342亩集绿色、生态、观光、采摘于一体的果树带工程。目前,已种植了苹果树、枣树等,预计2至3年后可带动农民增收500万元。”岳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社长王福忠介绍说。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祥福园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新添了机械化设备,用来取代传统的石磨,机器可以自动完成去杂质、清洗、甩干、去皮等多道工序,在“机械化”的小磨坊里,小麦和玉米被加工成合作社的主打产品——“石磨面粉”,未来将销往京津冀市场。
王福忠说:“机械化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省人力物力,最多需要4名工人轮岗,维护一下设备就可以持续生产,每天的产量可达到3000公斤。目前,祥福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已经注册了商标。下一步,村里将依托合作社种植基地,继续扩大规模,通过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升值,增加农民收入。”
产品销售——“互联网+”
在静海区,昔日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信息和物流途径,走进都市超市,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清代被乾隆皇帝御赐“贡品”的台头西瓜,以皮薄、瓤甜、沙脆而远近闻名,经过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现已申请“弘历福”注册商标,而今的台头西瓜在采摘之前将全部贴上二维码,消费者购买时用手机扫描一下,就可获知西瓜的产地、品种、生产标准、种植户名称等内容,实现对西瓜的追根溯源,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该镇西瓜协会负责人郝运祥介绍说:“台头西瓜无论是大棚种植还是陆地种植,都不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和优良品质。目前,全镇西瓜种植规模达到1.6万亩,主要涉及麒麟、双星、京欣等六大类10多个品种。全镇相继成立了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5家、西瓜行业协会1家,建西瓜交易市场1座,通过积极建设西瓜销售市场,形成了‘互联网+合作社+农户+市场’模式,有效解决本地区卖瓜难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台头西瓜的辐射带动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台头镇采访时记者发现,这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二维码、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等互联网传播工具,发布台头西瓜最新相关信息、注意事项、西瓜品质特点等,使消费者掌握台头西瓜上市时间、销售网点等相关内容。通过“互联网+”的新销售模式,仅禾盛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已建有育苗、新品种示范种植的日光温室22栋、冷棚80栋,年效益可达380万元。几年来,该社带动村民种植西瓜1090亩,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