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天津公益行”在民园举办
6月16日,为期两天的首届“天津公益行“社会组织公益成果展与项目交流活动在五大道民园举办。
这次活动由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社会团体管理局联合主办。“天津公益行”取意为:“公益需要行动”之意;主题是“新天津、心公益、馨生活”。
目前全市注册社会组织5027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5万余家。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和各区县党委政府不断优化环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优先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加强社区工作、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使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常态化、规范化。政府用于购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的专项资金逐年增加。今年市财政出资500万支持首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市公益事业已进入提速升级新阶段。
首届成果展共展出146个社会组织的公益成果、图片901张;这是在200多个社会组织申报参展的资料中好中选优筛选出来的。本次展览以图片、文字、视频、公益互动等形式,展示社会组织在慈善帮扶、团结和谐、文化教育、为老服务、创业就业、科技环保、卫生体育、减灾救灾、法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公益成果,旨在弘扬公益理念,倡导公益行动,搭建社会组织公益交流与合作的开放平台。
“十二五”以来,我市社会组织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在扶老助残、教育救助、贫困救济和其他公益事业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公益发展环境大为改善。政府简政放权力度逐年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成为常态。增设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经费,用于社区助老助残助困助孤等政府购买社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2014年市级财政已拨付4000多万元;坚持优先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在扶老助残、教育救助、贫困救济和其他公益事业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近三年,全市新登记注册的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100多家服务于老年群体和特殊困难家庭的社会工作机构相继诞生。
二是公益支出大幅增加。由于社会各界人士和工商企业的积极捐赠,我市各类基金会和慈善社团组织接收的捐赠持续增长,加上政府专项补贴资金、购买服务资金的投入,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组织公益项目的实施,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2014年年底,市、区县两级社会组织公益支出约11.94亿元,其中社会团体4亿元,民办非企业单位0.1亿元,基金会7.84亿元。通过持续4年的专业培训,社会组织公益策划能力、公益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塑造了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享有知名度的公益品牌。
三是社会组织公益奉献足迹不断拓展。公益活动已涵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在支援兄弟省市、两岸关系、国际民间文化交六等跨界公益和跨国公益活动中,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尼泊尔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市相继有鹤童老年护理学校(全国老年长期照护联盟秘书长单位)、蓝天救援队等社会组织紧急派出志愿团队赶赴灾区展开救援行动,成为我市首批跨国现场救援行动。
四是社会组织诚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就推进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强化信息公开责任,依法治会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启动仪式上,市社会团体管理局与我市首批35家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立项单位签署了项目协议书。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培训、公示等环节,历时2个多月,首批公益创投项目最终从106个申报项目中产生,获得政府福彩公益金的专项资助。为发掘社会力量支持公益创投项目的积极性,通过认真磋商,市银行业协会就其会员单位支持社会公益创投达成了共识,与市社团局签署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公益创投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公益事业的新机制。以公益创投为起点,天津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库、人才库和专家库已具雏形,目前正着手搭建“有钱找项目,有项目没钱”的双向公益信息长效交流平台。
基金会是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启动仪式发布了2015年我市基金会公益项目。我市现有基金会64家,其中公募型基金会20家,非公募型基金会44家,资产总规模14.5亿。2011年至2014年,全市基金会总收入12.8亿,公益事业总支出7.84亿。2015年我市基金会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募集社会资金,资助公益事业,公益支出进一步大幅提升,预计将超过2.6亿元。共有30家基金会申报公布2015年度支持的150个公益项目。
在启动仪式上,通过前期协调并经市人社局批准,10家商会被授予天津市社会组织“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它将为充分发掘社会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独特优势和蕴含潜能开辟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