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地的产出 两亩地的价钱
近期,和田大枣集中上市,天津援疆推广试种成功的富硒、有机大枣,成为市场的“新贵”。一亩地的产出卖出两亩地的价钱,提质增效的结果超乎想象。
推广试种富硒、有机大枣的成功,是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化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一”工程的缩影。天津援疆围绕“农”字做文章,瞄准“一人一亩果,一户一棚菜,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实施“科技兴果富民”产业援疆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助推和田林果产业升级发展。
和田地区“东三县”以红枣、核桃、杏、葡萄、石榴为主的林果面积已达90万亩,人均2.3亩,林果年总产量55.9万吨,总收益42.84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278元,比2010年增长75%,高于地区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林果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2.8%,改变了“东三县”多年来一直在和田地区七县一市排位落后的局面,林果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就业和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增加投入 种植扩面
针对和田地区耕地少、荒地多、沙化高的局面,天津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82亿元,实施经济林滴灌、红枣滴灌、沙漠治理等项目,支持、开发、推广林果种植7.8万亩,带动了“东三县”特色林果的种植。同时,引进天津农垦集团实施沙漠治理3000亩,实施4个红枣滴灌项目共1.5万亩,实施4个经济林滴灌项目共5.25万亩,改良了“东三县”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条件。
四年来,天津援疆共建设蔬菜大棚4000座、拱棚2320座,仅2014年就支持扩建和改造大棚1000座。一系列的付出和努力,让“东三县”发生了巨变。作为蔬菜大棚承包户,策勒县的买买提明一家住在戈壁滩上,靠种植辣椒、西红柿、黄瓜等经济作物,只用两年时间便成功致富。蔬菜大棚上“一个棚脱贫,两个棚致富”的标语,道出了农民心声。
科技兴果 提质增效
天津援疆以林果业为突破口,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建示范基地带农户”农业发展模式,引进高科技企业,运用高科技技术,生产高科技产品,“科技兴果”服务种植户。
2014年,天津援疆在“东三县”建立了6个富硒、有机大枣示范种植基地,总面积7500亩,总产量3875吨,帮助了农民提质增效,实现了“一亩变两亩”的新目标。作为示范种植基地,策勒县昊龙农场试种了2000亩富硒、有机大枣,售价定位在30元,直接瞄准京津冀市场,比普通枣价高出近3倍。“我对销售很有信心。”拿着厚厚的检验报告,农场负责人朱越底气十足。
为有效破解当地林果业的发展长期面临的科技水平不高、深加工能力不强、市场销售不畅三大难题,天津援疆深入开展调研,加快平台建设,在策勒天津工业园区建成了“健康农业科技产业园”,引进并打造更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业和高科技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产业,构建集种子肥料、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采购销售、科研培训为一体的高端农业产业链,做大和田绿色农产品品牌和规模,服务南疆农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多元战略 增产增收
面对和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大枣价格又连年走低的困境,天津援疆依托天津“金三农”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农业种业博览园”,聘请高校专家,在策勒县开展脱毒马铃薯、胡萝卜的育种和推广的同时,推广哈密瓜等经济作物的林间套种,并在民丰县推广尼雅黑鸡、鸭、鹅等家禽林下养殖,增加农户抗风险能力,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天津援疆试种成功的“津引薯8号”马铃薯平均重量达到0.5公斤/个,具备“脱毒、微型化、快繁”的特点,不仅生产周期加快了近一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一倍。相比传统的小麦或玉米等农作物,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得到国内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