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没有留下名字的“八路军母亲”
(主播)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进犯华北,我抗日军民在这片土地上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在蓟县盘山,有一位被称为杨妈妈的老人,老人用她的机智勇敢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保护我们的战士,被当时的冀热辽十四军分区授予“八路军母亲”的称号。我们来听记者亚强的报道:
在盘山烈士陵园的纪念馆里,有一组蜡像非常引人注意,蜡像里一个没穿军装的小战士躺在炕上,脸上和身上有一些黄色的酱汁,旁边的一位老奶奶脸上挂满泪痕,一个日本兵拿着刺刀挑开门帘和一个伪军翻译在门口说着什么,烈士陵园老职工赵文德介绍说:坐在炕上的老人叫杨妈妈,这组蜡像讲述的就是杨妈妈勇救小战士的故事。小战士当年只有14岁,是冀东军区副司令员包森的一个通信员,1940年的一天,小战士奉命去平谷县送信,路上被日军发现还负了伤,拖着一条伤腿小战士跑了杨妈妈家,此时追击的日本兵也赶了上来:
(录音)他就跑进去了,跑进去日本兵就围上了,跟这老太太说,老大妈你无论如何得救救我,这日本兵就围上了怎么办?这老太太说那你得受点委屈,把衣裳脱了,就留一个裤头,老太太端出一碗酱,就咱吃的这黄酱,就给他抹一身,连脸上带身上那都抹上了,使被子一盖。
抹完酱,杨妈妈又赶紧跑到院子里清理了血迹,弄了一个小瓦盆放在炕边烧起了纸:
(录音)这日本兵进来了,这个挑帘的是个尖兵,赶军官进来了,一听(闻)打鼻子,这个黄酱要抹一身还好听(闻)了,问这是逃兵八路军吗?说不是,这我儿子出天花了,你瞅瞅,这传染性相当大,揭开被子一瞅那都是黄酱,这日本兵一捏鼻子,不是不是,走了,故此为“挑帘战”。
在盘山景区的半山腰的一户农家院,记者找到了杨妈妈的后人,她的孙子杨增,今年已经年过半百的杨增告诉记者,挑帘战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这个院子背后不到三里地的地方:
(录音)再早老家是在蓟县边上叫大刀剪营,打闹日本起初,日本人到蓟县这块,我爷爷他们就跑进山里来了,在后面我奶奶住的叫涝洼子,那地方建了一个小破土房子,救八路军都在那。
杨增说,挑帘战的故事只是抗战期间奶奶救过的众多八路军中的一个,因为救的八路军多了,杨妈妈也赢得了当时冀东抗日部队的信任:
(录音)蓟州军分区包森司令员,田野、王少奇,那阵我奶奶不堡垒户吗?在我老家那开会放心,说这老太太做人特别耿直正派,不会叛变。
加上杨妈妈家地处深山,往来的人比较少,杨妈妈这也就成了抗日部队的据点,冀东军区副司令员包森就经常带着部队在这里开会:
(录音)开会的时候我奶奶就在外面给放哨,现在叫放哨,那是就是看着外面来人没来人,在外面扫扫院子或者在地里干点农活呀,看着路,那条沟里要是来人的话,一咳嗽,人立马就撤。那时候鬼子的伪军让他他们也化妆成老百姓来。
由于日军在蓟县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那个年代物资都极度匮乏,杨增说,那时候家里即便有点粮食,奶奶也都留给伤员吃,自己宁可挖野菜吃树皮,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奶奶还在竭尽所能的帮助八路军战士:
(录音)我奶奶还给八路军养过小孩呢!这个女八路军叫果事,在我奶奶这生的,这小孩在我奶奶这呆了有两、三个月,这果事就上战场了,把小孩就放在我奶奶那了,家里唯一的粮食得给这小孩,棒渣子也好、找点小米也好,熬烂一点,这山上有地主啊,上地主家羊圈里晚上偷着挤点羊奶喂这个八路军的小孩。
1945年5月,中共冀热辽军分区区委在平谷县召开抗日群英表彰大会,地委书记李子光授予杨妈妈“八路军母亲”的光荣称号。:
(录音)抗战胜利以后,我奶奶去三河县也好、平谷县还有蓟县这几个县城,去那政府,“哎呀,妈来了”,不挂那姓,不说杨妈妈,“哎呀妈来了,妈您有事吗?妈上屋喝水来”,都这样接待。
在授予“八路军母亲”这个称号同时,中共冀热辽地委还给了杨妈妈一个“特权”:
(录音)那时候在平谷开会的时候特意给我奶奶刻了一戳,那上写着杨老太太,当时开表彰大会的时候,就跟我奶奶说,如果您困难时候,如果需要粮食或者需要钱的话,只有条上有您这个章,政府就平谷、三河、蓟县,只要有您杨老太太这个戳,不管是钱还是粮食,政府立马就给,但是我奶奶她耿直,她考虑政府也困难,她都没用过这个戳。
杨增说,奶奶只有在解放后,1956年闹旱灾的时候用过一次这样的“特权”:
(录音)只有一次用过这个戳,那次是村里大旱,太困难了,找到蓟县政府要了点粮食,只用过这一次,为整个这个村。
杨增说,奶奶有四个儿子,其中三个都参了军,杨增的父亲解放后在参加了抗北援朝战役后,原本分配到当时的热河省工作,后来也是因为五十年代末家里闹旱灾,父亲义无反顾的退伍回家,把部队给的抚恤救济给了同村的困难户:
(录音)山上的树都要旱死了,草都旱没了,过去那有多少粮食,就靠野菜、树叶吃,父亲就义无反顾的退伍了,给了六担粮食、六担小米,回到村把村里的一些孤寡老人、困难户,还有自己家人周济周济。
1958年,杨妈妈双目失明,得到了党和政府部门的照顾。3年后老人辞世,终年82岁。杨增说,奶奶的个性对他们一家人的影响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
(录音)老一辈付出了,咱抗战时期那么困难的时候,奶奶做人做事这么耿直,不违背良心,从那时候就一代一代往下传,现在我们这哥几个,虽然父辈都不在了,这村里谁家有大事小情,有需要帮忙的事,义不容辞,一句话,只要听说给我帮帮忙去,我们哥几个都是热心肠的人,与老一辈有一定的关系,好的家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