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科:“儒行”的现代启示

23.03.2015  13:16

原标题:“儒行”的现代启示(思想纵横)

“儒”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人们德行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儒为官,称为儒吏;以儒治兵,称为儒将;以儒经商,称为儒商;以儒行医,称为儒医……人们之所以喜欢在职业名称前面加上一个儒字,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知识渊博的代名词,更是德行高尚的同义语。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儒行》篇,集中记载儒者的德行,被称为儒者的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在今天看来也不无启示。

儒行》在《孔子家语》和《礼记》中皆有记载,只有个别字句的差异。那么,在我国古人看来,儒者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呢?鲁哀公曾经就此问于孔子。孔子从自立、容貌、备预、近人、特立、刚毅、仕、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交友、尊让等方面予以说明。其中,自立提到两次,特立和特立独行分别提到一次,刚毅和忧思分别提到一次。仅仅从这几项,就可以初步领略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而不流”、刚毅卓绝、自强担当的风骨品格。孔子的这些观点与《大学》《孟子》等儒家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可谓一脉贯通,可以参照理解。《儒行》所昭示的儒者之行,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民族美德、砥砺民族精神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儒者不以黄金美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不企求广占土地,而以合乎义理为精神追求;不企求积蓄丰厚,而以博学多闻为富有。儒者认为,身外之物可以从外界得到,也可能失之于外界,因而没有长远的价值,不值得花大力气企求。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财富有聚有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忠信仁义等德行才是真正的“不动产”,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大学》就此强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儒者看来,真正认清了本末、领略了德行的高贵,就不会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传统社会如此,现代社会也是如此。

儒者秉持中正而不偏倚的立场,可以亲密而不可以劫持,可以亲近而不可以胁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以侮辱,生活居处朴素而不淫逸骄奢,饮食只求果腹而不铺张浪费。君上采纳其建议,不居功自傲;君上不采纳其建议,也不谄媚求进。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与坚定的操守,念兹在兹的是天下苍生的福祉。儒者出任官职的目的是为国家效力、为民众造福,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恬然自适、毫不介意,对自己的仕途也进退自如,只是始终做好该做的事。这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人为官之道,今天仍然值得人们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传承与弘扬。

儒者不因财物赠赐与乐舞包围而见利忘义,即使面临威胁与恐吓也不贪生怕死、改变操守;恪守善道而一以贯之,以忠信为护身的盔甲,以礼义为抵御诱惑和侵蚀的盾牌,行动居处都以合乎仁义为准则,即使遭遇暴政也不改所坚守的原则。儒者的这些德行启示我们:不能因外在的诱惑而丧失气节、因外在的压力而改变主见;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真正的自立、真正的自由。当今时代,社会物质财富较之古代社会已极大丰富。与此同时,人们所面临的种种诱惑也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为此,有必要以儒者的品行为镜鉴。

儒者能够理性看待形势,见贤思齐,与时偕行,始终以心中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他们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努力实现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疾苦。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分忧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儒者的这种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今天仍然可以结合时代要求大力传承与弘扬。



原标题: 丁德科:“儒行”的现代启示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