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力挺“三产融合” 探索商业化运营农村服务业

24.12.2015  23:58

作为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在近日密集谋动。

  1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深化结构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双创”活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

  根据部署,将鼓励各地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商业化运营农村服务业,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三产融合”的概念是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亦强调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日,财政部、农业部发文,拟选择10个省份进行“三产融合”试点。

  “三产融合”接轨“双创”

  “三产融合”成为深化结构改革、激发“双创”活力的重要举措。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将鼓励多种融合方式的探索,发展大田托管、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仓储物流等市场化服务;壮大多元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建立利益联合机制,强化龙头企业连农带农与国家扶持政策挂钩的激励机制;强化政策支持,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投资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农产品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

  “这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激发新型业态产生、扩大农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措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据李国祥介绍,“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农业占本国GDP比重在1%~2%,但因其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很发达,就打开了农业影响度,占比很低的农业却能带动比重占到10%左右的产业。对于目前面临增产不增收、比较效益过低的我国农业而言,"三产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被定义为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延长产业链,可以向产业上下游跨界发展;通过提升价值链、精深加工和精细化管理,提高附加值;通过共享利益链,让农户分享到产业链的增值收益;通过催生新业态,将“互联网+”等现代新理念引入生产经营活动,进而创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

  需解决“谁当旗手”难题

  眼下,“三产融合”将以“试点先行”的方式进行创新试验。财政部、农业部近日发文,拟在全国选择10个省份,以中央财政扶持,围绕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以及部分农业特色产业,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在政策激励下,目前相关省份“三产融合”政策亦密集出台。

  在李国祥看来,“三产融合”当前亟须克服的一个痛点是谁当“旗手”。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

  前景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政策推动下,农村“三产融合”正面临“谁来干”这个最大问题。

  李国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农民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科技素质不高、对市场把握力、控制力不强以及抗风险力亦相对弱的问题,那么谁能在"三产融合"里担当旗手?”

  他进一步表示,“曾经的龙头企业被认为是可以带领农民将农业接连上加工、服务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或者是遍地开花的合作社,可我们调研发现,大部分的龙头企业在利润驱使下更希望将利润留在自己手里而不与农民分享。至于合作社,全国只有不到10%的合作社是真实活动的,这里面又有许多被各种企业控制,而不是农民形成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