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爆炸核心区“天眼”幕后操控者

22.08.2015  13:16

   天津北方网讯 : 8月21日下午2点钟,天津市测绘院的工作人员接到前线指挥部指令,再一次来到“天津‘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进行最新一次的遥感测绘,从事发到当天下午,他们已第六次深入爆炸核心前线。

核心区现场遥感测绘

   首次遥感测绘:逆风进入核心区

  “当时,风向突然转变,滨海高速高架桥方向核心区内的人员陆续向外撤离,但我们仍然迎风往高架桥下赶,按照原本的计划,13日下午我们将在距离爆炸点直线距离400米的滨海高速高架桥下,开展第一次遥感测绘工作。”测绘院工作人员康雁丽对第一次进入核心区的危险状况印象深刻。

  由于事发突然,测绘院的工作人员属于临危受命赶往现场,每个人只戴着简单的3M口罩。“说心理一点儿不‘怵’那是谎话。”天津测绘院遥感工程院总工程师吴正鹏回忆,“当时,现场还冒着浓烟,我们的六旋翼无人机在空中飞行了两次,共一个小时,飞行范围环绕爆炸点0.9平方公里,传回的图象都被浓烟覆盖了。

  现场的测绘难度让工作人员始料未及,“我参加工作十几年,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场面,这属于应急测绘范畴,和平日的工作有诸多不同。”但是,吴正鹏和前方的同事,还是将第一手的“天眼”资料传回了后方,为现场指挥部提供有力决策参考。

  天津测绘院遥感工程院总工程师陈楚,从事测绘工作有10个年头,在近些天的测绘工作中负责图象的后期处理。13号下午,陈楚收到带着浓烟的遥感影像,整个人不免顿了一下。“没想到浓烟遮挡情况这么严重,机器根本无法自动识别与连接所拍摄的各个区域,每个区域成像相差无几,只能进行手动分析比对。”陈楚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平日半小时就能自动生成的图象,那一天,花费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因为一切只能靠人工。

核心区航拍监控 实时更新核心区变化 “天眼”监控核心区 测绘人员多次深入现场 “天眼”记录核心区每日变化

   最大面积飞行:覆盖25平方公里

  14日爆炸核心区烟雾减弱,测绘工作人员调来固定翼无人机,第二次进行遥感监测。“固定翼无人机飞行高度更高,飞行范围也更广。”陈楚向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介绍。

  这一次,无人机的飞行范围一下从0.9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这也是连日来测绘范围最广的一次。当天,无人机飞行了40分钟,将图像传回后方。“晚上8点钟开始进行图像后期处理,将各个区域拍摄好的成像连接绘制成图。当所有工作全部完成,抬头看看钟表已经是次日凌晨5点多钟了。”陈楚对当晚的工作记忆深刻,随后,他带着两个“黑眼圈”跟车返回了市内。由于15日爆炸核心区内并没有进一步变化,陈楚得以在当天休息一日。

  “原本这样的测绘工作属于应急测绘范畴,但是,事发后这样的应急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化工作。”陈楚说。这个有着10年工作经验的测绘“老兵”,面对连日来的工作感受是“整个人绷得紧紧的”,因为,这样的应急工作不仅局限于一天24小时,而是每天24小时。“但是值得。”陈楚补充道,“这些天社会各界不都是在24小时无条件付出嘛。

固定翼无人机提供更广范围测绘画面 航拍画面发回后,测绘人员连夜进行后期处理

   一线测绘员心声:工作像竞赛但绝不能输

  “这些天,我们工作的紧张程度更像是一场竞赛。但是,竞赛可以有输有赢,我们却绝不能输。”天津测绘院遥感工程院总工程师吴正鹏这样谈及自己连日来的感受。

  确实,这些天遥感测绘无人机就像“天眼”一样,随时监控事发核心区以及周边的各种最新动态,将最新资料传送回来,为救援及各项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今天下午我们第六次深入现场进行遥感测绘,将现场车辆的清理状况以及最新分布状况一并发回,各个援建单位就可以依照我们传回的图象,有针对性的进行现场清理。”吴正鹏说,“每一次测绘都像一次空中指挥,帮助事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天津测绘院信息工程院工程师雷雨负责编写遥感影像系统。“12日晚爆炸发生,13日一早我们几个信息工程师就被召集起来,为这次的遥感测绘编写软件程序,提供影像后期比对与坐标分析等功能。”雷雨说,“整个程序编写完成不到24小时,日常情况下一般要花半个月才能完成,这次的应急测绘真的是一场竞赛,一场不能输的竞赛。”(北方网新媒体记者张赫洋 马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