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加快布局新产业培育增长新动能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刘明洋 闫睿 张建 石庆伟)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过程之中。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面对多年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定力,承压转型,加快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成长,培育壮大增长新动能。
“今年1月份就到手订单1.1万台,完成全年计划过半。”在当前产能过剩的市场困境下,沈阳机床集团生产的智能机床I5的订单却雪片般飞来。“这是新商业模式创造的奇迹。”从业近30年的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告诉记者,今年将以I5技术为支撑在全国建设30家智能工厂。
在沈阳这个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不仅是沈阳机床这家工业“老母鸡”,正以智能制造引领行业生产方式变革潮头,新松机器人、东软软件、沈阳飞机工业集团、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从硬件到软件,从民用到军工,纷纷攻坚智能制造。此外,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正蓄势崛起,引进发达国家上百个先进制造项目,成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战略新平台。
据了解,去年,沈阳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2%,上升2.4个百分点,发挥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除了以制造升级化解产能过剩,东北正加快布局像旅游服务、电子商务、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力图把发展动力逐步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
祭湖醒网、马拉绞盘、万斤活鱼破冰而出……保留蒙古族原始捕鱼方式的吉林省查干湖冬捕,近年来在当地精心打造营销下,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这让周边的饭店、旅店赚得钵满盆满。查干湖渔场渔民王家吉开了一家农家乐,据他介绍,今冬入账保守估计8万元,村子里,像王家吉家这样的农家乐已有30多家。
今年,10余家知名电商和速运公司加入查干湖渔猎文化节,将冬捕鲜鱼送上全国百姓餐桌。数据显示,在今年销售的50余吨查干湖鲜鱼中,超过4成来自互联网平台。
“东北的冬天天气寒冷,过去农民‘猫冬’打麻将、看电视,很少有室外活动,没想到如今在大冬天还能生财致富。”查干湖渔场渔民黎刚旭说。
长期以来现代服务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短板之一,如今东北正从供给侧改革角度,让冰雪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成为这片黑土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抓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三省不仅拥有大量国有工业企业,还布局了一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现在这些科研力量也成为东北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长期以来,以能源工业为主黑龙江正积极探索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力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黑龙江有700多个科研机构和80余所高校。然而,每年大量的科技成果产出与产业化比例失衡,制约着科技潜力的释放。”黑龙江省科技厅主要负责人介绍说,去年年初启动的“千户科技型企业3年行动计划”,是黑龙江借助市场力量“解冻”科技资源、吸引人才回流的关键之举。
陆洋曾在浙江杭州一家机械企业工作过2年,去年拿到哈工大材料学院焊接专业博士学位后选择了“雁北归”,加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黑龙江虽然位置较偏,但集中了哈工大在智能装备领域高端技术的团队,十分吸引年轻人。”他说。
“我们的实验室就设在工厂,直接面向企业需求做研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哈尔滨工程大学曹殿学教授团队和哈尔滨天宝石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了石墨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利用30微米石墨纸生产的LED散热片带来了大量订单。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黑龙江新成立科技型企业2116家,吸引了7736名本科以上人才“雁落”黑龙江。全年推动转化落地项目514项,签约额达29亿元。
5.7%、6.5%、3%,随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分别公布2015年GDP增速,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东北板块”。黑吉辽三省2015年GDP增速虽然在全国排位仍靠后,但东北经济整体运行平稳,就业、物价、收入等指标整体稳定。
经济分析人士指出,当前东北地区正不断挖掘释放增长新动能,致力于提升产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虽然受到一些传统行业的负向拉动,但经济发展的结构、质量与效益都在不断改善。“新兴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产业发展周期还比较长,很快产生经济效益比较难,需要看长远发展。”
今年中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去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会议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认为,从今年东北三省对“十三五”的规划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在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同时,正在寻找新兴产业增长点,这些措施不仅符合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也是东北三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走出经济困境的必由之路。(参与采写:孟含琪、徐扬、辛林霞)(完)
[责任编辑: 金鑫 ] [编辑: 金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