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签约项目500个 揽京冀5000多亿元投资大单
今晚网讯 (记者 刘长海)《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日前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这就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事实上,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引擎区域,滨海新区从去年开始,就提前谋划布局,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平台,在招商引资、交通、科技创新、社会、生态环保等领域与京冀对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自去年以来,新区累计在北京、河北开展招商活动千余次,对接洽谈项目3000多个,签约投资项目超过500个,意向投资额超过5000多亿元,项目类型涵盖企业总部、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科研院所、教育和医疗机构以及高端制造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投资项目。
2015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新区科委组织7个功能区和自创区“一区二十一园”管理部门及区内科技型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共50余人参会,围绕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技术转移与跨国合作、科技金融与跨国并购、国际前沿科技等热点问题,与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企业集团及金融组织等展开交流洽谈。共达成技术合作、合资建厂、技术引进、市场开拓、渠道建立等初步合作意向20余项。
“中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滨海新区面临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滨海新区认真研究探讨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探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吴秀山介绍说。去年开始,滨海新区在咨询专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做好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的思路建议、工作方案、规划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思路举措。同时,推动各功能区完善承接平台规划,更好的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在交通、科技创新、社会等领域与京冀对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吴秀山介绍说,在推进三地交通一体化建设方面,津秦高铁滨海站已于去年正式投入运营,于家堡高铁站计划今年内建成通车。天津港分别在北京的朝阳、平谷及河北的石家庄、张家口等地布局建立了物流节点,将港口服务功能向内陆腹地延伸。
在推动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方面,积极推动落实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天津未来科技城两个京津两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个科技园区均于去年启动建设;国家863计划产业化伙伴城区等研发平台发挥了吸引聚集人才、课题、项目等资源的作用,促进北京科研成果在新区转化投产。发展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提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110项,“天河一号”、“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投入使用,1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建成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0个行业技术中心、15个产业技术联盟,新增96家国家级和省部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在开展社会领域合作共建放,积极引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与北京知名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合作共建,例如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合作共建第五中心医院项目,引进北京健邦医院投资设立天津滨海新区安琪妇产医院等。建立了延揽首都人才工作机制,与河北省及其10多个县市签订人力资源供给合作协议,推进人力资源跨地区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