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裔中国人"李忆祖:我不是"老外"是新疆人

12.02.2015  11:46

“我不是老外,我是外裔中国人,我一直生活在中国,养父母都是中国人,怎么会是老外呢?”

一张外国人的面孔配上一口地道“京片子”,让人不得不对眼前这位老人产生好奇,他是谁,究竟有着怎么样的故事?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话匣子一打开根本停不下来,说到兴起处会哈哈一笑……今年77岁的李忆祖,在退休前是一名地质专家,勘察煤矿矿点,长期颠沛在外、风餐露宿;退休后,他成了一位教育学者,关心下一代成长,辗转南北疆56个县市,义务讲学797场。

“当年工作来新疆后就不愿离开了,这里景美人更美。”算算日子,李忆祖来新疆已有54年,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原本有机会换回北京或其他城市,但新疆的美景美食和热情善良的人们,让他舍不得离开。

今年1月,李忆祖跟着“万个故事献祖国”活动回了趟“老家”北京,将自己在新疆的故事带到了北京大学的讲台上,和北大学子一同分享。眼窝深陷、鼻梁挺直、银发微卷的李忆祖

 

平日里,李忆祖脸上总挂着笑容,说话不疾不徐。可唯有“老外”两字是他的死穴。每次被当成“老外”,李忆祖就急,一定解释上半天,证明自己是中国人。

可那眼窝深陷、鼻梁挺直、银发微卷的外表,任谁看了都会犯糊涂,更好奇起他的身世来。

1938年,不到一岁的李忆祖被养母抱着在北京家中四合院留影

“我只知道自己1938年出生在天津,从没见过亲生父母,后来被养父母带回北京,在北京长大。”对于李忆祖来说,养父母便是那时世上唯一亲人,“没有任何资料,不知道亲生父母究竟是哪国人。”

常有人开玩笑猜他是美国人或德国人,李忆祖总会笑着更正,“我是中国人。”

当时,李忆祖的养父母算是北京大户人家。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后来上了北京二中(现为北京市示范高中)。至今,李忆祖还记得北京二中当时的校训,“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校训对我影响很深,我后来也是遵循这句话工作、生活。”

1961年,李忆祖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毕业,被分配在北京。毕业后,他两次打报告,坚决要求到当时比较落后的新疆工作。

其实,在大学毕业前,李忆祖已跑了不少城市勘察煤矿矿点,从周口店到湖南东安、怀化,再到福建长汀,唯独西北没去过。

当时,新疆有地质空白点,李忆祖跃跃欲试。在他看来,“生在中国,长在中国,要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回报祖国”是自己的责任。当李忆祖与50个地质工作者一同来到新疆时,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如今,养父母家中的兄弟姐妹都定居美国了,唯独他还留在中国。

参加工作后,李忆祖发现,一张“与众不同”的面孔也会带来苦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忆祖在西安搞航空测量、在湖南找矿时,曾多次被人怀疑而遭受盘查,直到了解其真实身份,才知道是一场误会;“文革”时,他被问到为何取名“忆祖”,既是中国人为何要学英语,等等。不过,最后也都一一化险为夷。

李忆祖自称受养母影响,有志气,并没有对此特别担心,“我心里非常坦然,别人也就抓不住什么把柄了。”

扎根新疆

当年在156队工作时,李忆祖在新疆温泉县留影

初到新疆,李忆祖被分到新疆煤管局156煤田地质队,主要从事煤矿矿点的调查工作。

从吉木乃到青河,再从准噶尔盆地到塔里木盆地,李忆祖考察过新疆大部分煤矿点。一行三五人,带上行李、汽油和炸药,开着越野车,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考察个一年半载是常有的事儿。那时,他为了拍冰川把脚都冻麻了,落下关节炎的病根,却无半分怨言。

20多年间,李忆祖跑遍了天山南北,还曾涉足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里地区。年复一年,新疆的煤矿资料逐渐拓印在了李忆祖的脑海里,他就如一个新疆“活地图”。

可对于当初的选择,李忆祖从没后悔,“当时没感到苦,觉得挺好的。特别是当看到新疆的自然美景时,不管多累都忘了。”

工作时间越长,对新疆的情意越深。

李忆祖回忆道,1975年,他与司机两人在乌伦古河一带开车外出工作,结果车陷在水沟里出不来。那地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可把两人急坏了。

当时,李忆祖跑了一公里路才发现一个牧民家,想请他们帮忙。谁知,进屋一看,家里除了两个老人其余都是孩子。可老人二话没说就叫上孩子们拿上坎土曼(铁制农具),连挖带推把车弄了出来。这一家人的举动令李忆祖十分感动,如今说起依然动容。

这样的感动不断出现,于是,李忆祖早早下定决心,扎根新疆。

“1964年,同学写信给我介绍对象,对方当时在山西大同地质队工作。后来了解深了,在1965年结婚了。”李忆祖告诉澎湃新闻,婚后他们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妻子在山西工作,自己则在新疆。这种生活状态一直持续到1972年,本是苏州人的妻子选择调到乌鲁木齐,与李忆祖同在156队工作。

就这样,他们把家扎在了新疆,“成了真正的新疆人”。

退休闲不住

上世纪80年代初,因工作需要,李忆祖曾在156队子校、原自治区煤炭厅子校(现乌鲁木齐市41中)当校长,后来又调到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工作。

1998年,李忆祖退休了,却闲不住,从事起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任乌鲁木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乌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又被聘为自治区青少年科技讲师团讲师,踏上关心下一代的义务讲学之路。

退休前,和大自然打交道;退休后,和孩子打交道。

说到如此转变是否有不适时,李忆祖有些不好意思,“肯定会不习惯,觉得自己做不好,不会讲课,开始也放弃了……”

可因为喜欢孩子,李忆祖决定再试试。为了弥补自己在讲台上的缺点,他曾参加教育部的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家庭教育、国际形势等。“那时先用录音带录下(培训内容),我再把录音一个个字记下来。那次,总算摸到门道。”虽然李忆祖学的是地质,可讲起课来却不拘泥于专业,涉及天文、地理、环境和法制等课题,其中科普是强项。

如今,李忆祖家中依然保存着当时的录音带和资料,包括后来的其他书籍,都快把他那只有五十多平米的家塞满了。

不断学习,不断将所学化繁为简,不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讲学。虽然李忆祖学的是地质,可讲起课来却不拘泥于专业,涉及天文、地理、环境和法制等课题,其中科普是强项。

为了做好工作,李忆祖还学会了使用电脑、上网看新闻,并自配扫描仪、打印机、速录笔等设备。目前,已有超过37.5万人听过他的课。

十多年坚持下来,李忆祖快成了“万事通”,什么都知道点儿,“其实就是爱吹牛嘛。”

对于自己现在的成绩,李忆祖笑言,“觉得应该做,就去做了,并没有想轰动。”

“并没有想轰动”的老先生却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断书写着神奇和精彩:50多岁时,李忆祖和同事各骑一辆摩托车,从乌鲁木齐出发,途经11个省、自治区,骑到天津,行程9000多公里;2005年,李忆祖在西藏参观布达拉宫排队买票时,当管理人员得知其曾在1972年参与过西藏建设时,让他享受了不排队的待遇;2011年,他不顾年事已高,参与央视《地理·中国》的摄制活动,带着摄制组爬雪山过草地,亲力亲为……

如今,年过七旬的李忆祖也是蛮拼的:2015年1月4日,“万个故事献祖国”活动在北京大学启动,李忆祖站在北大讲台上聊起了在新疆的工作;1月中下旬,他又从乌鲁木齐跑到博乐做义务讲座,坐火车一来一回要十八个小时也无怨言。

问起是什么令他如此拼、如此留恋新疆时,李忆祖哈哈一笑,“新疆山好水好人更好,我热爱这片土地,想为他们做点事儿。”



原标题: 新疆七旬“外裔中国人”李忆祖:我不是“老外”,是新疆人

身世成谜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业高地 李鸿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