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习近平执政风格之五:善抓矛盾的治党艺术
“学习路上”大型网络数据库点击进入
【学习路上按】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以来,用其个性鲜明的领导风格及特点,赢得民心,获得点赞。“习式”语言,“习式”风格,催生“习式”力量。从深得民心的铁腕反腐,到无可动摇的力推改革,再到凸显“大国范”的外交布局,这两年,习近平“红”遍九州,“火”遍国内外。
岁末年初,“学习路上”从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提炼、总结出习近平的6个执政特点,通过6篇特稿呈献给读者。个个精彩,篇篇解渴。
今天是系列特稿第五篇,关键词:善抓矛盾 治党艺术
相关链接:解析“习近平执政风格”之一:直面问题的强烈忧患
解析“习近平执政风格”之二: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
解析“习近平执政风格”之三:遵循规律的科学谋划
解析“习近平执政风格”之四:标本兼治的思路举措
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巧妙地展现了善抓矛盾的治党艺术。
以改作风开局:矛盾的主要抓手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如何管理一个有着八千六百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是作为总书记的习近平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不是危言耸听。”针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提出了从严治党的方针。
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描述,“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习近平的治党策略,从改作风入手,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同时紧抓组织建设。上任伊始,他即把改作风作为矛盾的主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便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工作开局的切入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定实施八项规定、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督促检查,有力促进了党风政风转变。
习近平指出,作风问题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他深刻剖析了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聚焦“四风”问题,必须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不能“走神”、不能“散光”。
“打铁还需自身硬”现在成为中国最流行的名词之一。对于作风问题,习近平强调,领导人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还表示要强化督察和检查,同时加强制度化管理。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规定,加强了监督检查的力度:着力解决接受会员卡、不得新建楼堂馆所、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狠刹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和会议费支出等各方面。同时,中央还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条例的形式固定化这一系列规定,将反“四风”制度化、长效化。
反腐倡廉: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在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上,总书记的治党艺术,体现了科学的方法和态度。
腐败是社会的一颗毒瘤,能否管住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不但关乎作风建设的成败,也是能否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大对腐败的治理力度来满足社会期待,以此推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更应该看到的是,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的过程,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良性运转和改善党的治理的其中一环。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了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对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进行重点部署。主要是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明确党委负责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责,规定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体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规定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
习近平指出,反腐不仅要“老虎”、“苍蝇”一起打,还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健全权力运行制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要使党永葆生机活力,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结构的现代化,就必须加大反腐力度,让各级官员认识到,中央对腐败的打击不是权宜之计,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既阐述战略问题,又研究战术问题。习近平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细节中,都体现出他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的能力,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抓住了关键、找准了重点。
组织建设:“两点论”分析用人问题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组织建设在保持党的纯洁性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组织工作的开展,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他运用“两点论”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选拔干部既要看才、也要看德。任用干部既要看长处又要看短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或补其所短,让干部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2013年2月,习近平在甘肃调研时强调,要重用“四种人”: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4个月后,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重提用人导向问题。重用“四种人”的提法,反映了习近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早在主政浙江时,习近平就曾撰文谈到“‘一把手’要在实践中识人辨才。”如何在实践中辨识人才?那就是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要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习近平说,一是要观察其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对群众的感情,对待名利的态度,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二是要在大事小节中察其德,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去,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上,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而不是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更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选贤任能要用当其时,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习近平同时指出,由于一些领导干部的私心杂念,由于关系网、潜规则的存在,使得用人唯贤被丢在一边,任人唯亲,任人为利的问题发生。对这些干部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必须下决心加以整治。
对整治用人之风,习近平态度坚决:对那些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人,决不能重用;对那些“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人,要坚决清理。要严明组织人事纪律,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坚决不放过,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决不姑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在组织建设上,既看到用人导向中的积极因素,也看到用人环节中的问题缺点,体现了领导人深邃的辩证思维和治党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