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是关键 不只吃喝玩乐
采摘新鲜水果、品尝农家菜、留宿农民家中……“农家乐”已经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常去之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国农家乐超过150万家,年接待游客近10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3000万农民从中受益。
但源源不断的游客也给原本以单一的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带去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日前举办的2015年全国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第六期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培训班,将各市县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和农业部系统干部114人集中在一起进行了培训。
重视文化传承 休闲农业旅游不只吃喝玩乐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出现了同质化,不管去哪里的农家乐,游客都是摘果子、钓鱼、吃农家菜。一些农民看电视上介绍休闲农业能增加收入,便效仿着开一家。其实,这样一来不光没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还会导致游客引不进、留不住、难再来的问题。
2014年年底,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通知》,通知中强调要“结合当地特色,推进农业与文化的融合,加强农业文化和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乌审旗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乌审旗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尤为重视本土文化特色。乌审旗是“鄂尔多斯人”的发祥地,也是“独贵龙”运动的发源地,有很多人们不太了解的历史文化。
据当地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韩骥介绍,为了赋予乡村牧区旅游新内涵,全旗100户农(牧)家乐平均拥有6种以上文艺活动器材,800册以上图书。游客在旅游之余能体验和学习民族文化。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些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的危险。培训课上,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局长宗锦耀说,把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能够提高城乡居民的出游乐趣,增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后劲,带动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拒绝边发展边破坏
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认为,“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地方经营主体行为不够规范,众多农户投身休闲农业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跟进不够,导致生态环境遭破坏。”
其实,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休闲农业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景点的本质特点,是吸引消费者前来休闲旅游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时候,着重发展娱乐消费,就是背道而驰了。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是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名地,该县山水相依,森林覆盖率达65.8%,当地政府就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打造美丽的田园风光。2014年以来,县政府每年投入超过2亿元,强力推进“三年治水行动”、“四绿工程”和“六个专项治理”,有效应对了开发者和旅游者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上海市也提出了休闲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例如,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休闲农业经营者加强与所在地交通管理部门的联系,在旅游高峰时节联合推出短距离直达公交车服务,既能有效缓解停车场容量压力,更能保护休闲农业区的自然环境。
借鉴国外发展方式 做好信息化整合
在散客化趋势日趋明显,人们自主决策意识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如何吸引散客成为景点营销的一项主要工作。
美国新泽西州一家以果品生产为主的观光休闲农场,每年在瓜果成熟季就会提前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农场体验丰收瓜果的乐趣。
西班牙的Paralelo40(北纬40°平行线)项目是西班牙14个地区联合运营的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网络,这个网络把乡村住宿点、节庆活动、旅行社系统整合在一起,使游客更直接和方便地获得休闲农业旅游信息,以提高休闲农业场所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