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区大水坑最迟23日清理完毕
“8·12”事故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于市民普遍关注的现场废弃物处置与场地修复问题,21日下午市环保局举行专家解读会。据悉,目前事故地废弃物共有8类,正在分类进行回收和处置,而事故地因为降水较少、表层硬覆盖都有利于后期修复和评估。未来事故区氰化物浓度将达到9.8毫克/公斤的目前国内最严标准,远低于一般公园土壤氰化物浓度标准,而大水坑的污水最迟将在23日清理完毕。
事故废弃物和修复区域总计57万平方米
事故现场废弃物处置和场地修复区域主要包括事故核心区18.8万平方米,南外拓区10.8万平方米,北外扩区16.5万平方米,外围区绿化带11.1万平方米,总计57万平方米。市环保局副巡视员吴光亮介绍说:“废弃物处置对象主要包括可回收金属废弃物、散落的化学品、沾染化学品的废弃物、燃烧遗留物、建筑垃圾、事故区域被污染土壤、事故区域外围绿化带被污染土壤、事故周边区域尚未被识别的其他废弃物及可能污染的土壤等共8类。”依据废弃物性质、特点,分别采用金属洗消后用于钢铁冶炼、可利用化学品由生产企业回收、危险废弃物委托专业公司处置、小颗粒建筑垃圾水泥窑协同处置、大颗粒建筑垃圾洗消池内洗消达标回用等五种方式方法进行安全处置。
据了解,场地污染修复方案已通过专家三轮评审,目前正按方案要求在已具备条件的北扩区、外围区绿化带及炸坑周边区域布设监测点位,进行场地采样监测。下一步,将根据监测结果,确定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及程度,进行风险评估,按专家组审定的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编制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方案。
污染场地后续处理上有很多有利条件
中国环科院总工程师李发生此前经历过多次全国历史遗留的污染场地的修复和评估,他认为“8·12”事故现场是短时间内火灾和爆炸形成的污染场地,它和传统的污染场地有所区别,在后续的处理上有很多有利的条件,现场最主要的污染物是氰化物,和难降解的重金属不同,它由碳和氮组成,在水体里和土壤里有很好的降解活性,在有利的条件下一两天就可以降解一半,尤其是事故地比较湿润,更易于降解。此外,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不容易向外围扩散,有利于污染物外扩的遏制。李发生还表示,因为事故地为集装箱密集区,对土壤的硬度和厚度要求很高,表层硬覆盖可以有效组织氰化物的垂直移动,这都有利于专家在现场后续的调查、修复和风险评估。
对于市民普遍关注的氰化物污染物的问题,专家表示,根据要求,事故现场氰化物的浓度最终要达到9.8毫克/公斤的目前国内最严标准,远低于一般公园土壤氰化物浓度标准,而且氰化物用双氧水降解后,除了产生二氧化碳、水、含氮化合物等,不会再产生其他的中间污染物。而对于事故核心区大水坑污染物的问题,专家解释说,目前已经抽出了一半以上的污水,污水要拉到外围,用专业的破氰装置除掉污染物,最迟23日就能够清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