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来“云”往 危中有机
一条重磅消息刷屏全国多家媒体: 4月8日上午,通过“云签约” ,116个项目904亿元投资落地天津。很多人在点赞天津城市吸引力的同时,也忍不住感叹这种全新的签约形式:这么大的投资额,签约伙伴们──来自全国15个省市,全球12个国家,连面都不用见,居然“云”上就办了。
云签约、云纳税、云办公、云看病、云上课……之前科幻片上的一幕幕,在疫情中,成为天津人生活中的日常。
这当然不是一时的超常发挥,而是近年来我市高擎智能化发展大旗并笃定践行的结果。特殊时期,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成了天津抗疫的得力武器、复工复产的强大帮手。而且,在“云”来“云”往中,数字生活习惯得到进一步培育,一些应用场景得以加速出现,一扇扇机遇之门轰然洞开,让经济更智慧,让城市更聪明。
对新科技接受力强,更善于运用
面对这场特大疫灾,很多人感叹幸亏有了智能手机,让宅家抗疫的日子不再那么煎熬,让出行上班心里有根。
疫情肆虐那阵子,“云买菜”在天津普及了。
走出家门,“扫码”从规定动作变成了下意识行为。出入公共场所,人人扫“津门战疫”,个个亮“健康码”。
早在一个月前,滨海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就百分百复工。奥秘源于对智能化管控的自信。所有人进出施工场地先扫码,信息同步接入滨海新区“智慧城市”总平台。入场人员随时被定位:你几点几分进到哪个部位,几点几分出去,新区后台都有实时管控。受益于同样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天津九成以上的企业如今都实现了复工复产。
来自市委网信办数据,从2月29日上线到4月14日,申领天津“健康码”人数超过800万,累计亮码次数超过1.2亿次。“健康码”成为天津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有效数字通行证。“我们深切体会到,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市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说。
“云看病”一度成为疫情期间的新闻热点。截至4月9日,本地有57431人次在手机上求医买药。天津微医互联网模式还被国家卫健委专门发函向全国推广:大年三十晚上火速上线,短短一个月累计访问量近1.2亿人次,上线医生逾4万名,天津微医为全国提供免费在线咨询和诊疗服务超147万人次,创造了一个奇迹。
一些外省市的数据工程师告诉记者,相比之下,天津市民对新科技接受力强,更善于运用,“应该跟天津举办世界智能大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有关。市民耳濡目染,理念开放。”而老百姓手机上的各种应用之所以使用起来如此流畅,背后经受了考验的,则是这个城市的硬件设施和科技实力。
让治理更智慧,决策更精准
抗疫复工,交通先行。在天津交通运输委信息大厅,一块不停闪烁的大屏幕上,天津的陆海空即时交通信息一览无余。交通枢纽点位“三站一场”和公路卡口的人流物流一一鲜活呈现。
在“外防输入”成为疫情防控重点的当下,每一天、每一个入津航班的信息(人次、客源地等),天津智慧交通平台都能即时捕捉。
“这些数据为我们推出相应的防范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刘道刚说。他指着天津地铁热力效果图:“我们会根据每个站的人员流动情况及时进行调配。如果哪个站人员过于密集,就会调整客流进入的速度、密度和车厢的拥挤度。”有了大数据加持,加上交通人的努力,津城交通血脉畅通,城市活力指数快速攀升。
复工复产,防护必不可少。登录天津应急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复工复产”“应急资源信息发布”等板块异常活跃,累计访问量超131万人次。平台的技术支撑──京东云与AI团队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天津7个区、市商务局等从平台上获得约2.4亿只口罩、213.7万件医用防护服、50万只额温枪的定向供应信息。
在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天津开发区,一场场“税企云端见面会”高效展开,“税务主播们”轮番上阵,为企业主答疑解惑。“通过视频连线,我们对支持复工复产的各项税费政策有了深入理解。”邦盛医疗装备公司总账会计张茜说。把税务服务由“线下”搬到“线上”,从“现场”换至“云端”,“非接触式”办税成为全市税务工作的新常态。
纳税、用电大数据最能反映城市经济冷暖。市税务局、国网天津电力通过动态绘制全市各区各行业各产业的复工复产图谱,勾勒全市经济运行状况,让政府决策有了精准的信息支撑。
经受住疫情检验,天津的智慧治理按下“快进键”。预计疫情过后,政府端释放的数字化治理需求,必将成为数字经济的增长点之一。
先手棋下得好,新商机也决不错过
最美四月天。蓝天下的天津港自动化码头,25台无人驾驶电动集卡,与人工驾驶集卡一起作业,穿梭往来,井然有序。疫情让这些无人驾驶货车优势凸显。与目前自动化码头使用的AGV导引车相比,它们不仅成本低,还更智慧更高效也更节能,代表了中国汽车制造业“智造”和“创造”的世界先进水平。
作为天津的核心战略资源,天津港力争为世界港口智慧化升级树立“中国样板”。去年,天津港集团完成了全球首个在人工码头上,通过智能技术改造的自动化集装箱堆场,超过全球自动化码头平均水平。如今看来,这样的先手棋下得刚刚好。
春耕春播正当时,宁河的精品稻育秧可以“知天而作”,千年农耕告别了“看天吃饭”,因为有精细化气象预报导航。我市也是全国首批实现了“基于位置的1公里网格高时空分辨率气象预报”的城市。
此次疫情,加速了传统产业拥抱数字科技的速度,也催生了很多新业态。有心的企业都在捕捉新商机,希望成为下一个阿里、腾讯、京东──这些巨头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与17年前的非典有关。
起硕(天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弄潮儿。他们敏感地意识到疫情及后疫情时期,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大大提升,随即与天大智能搜索与对话实验室、天大应用心理研究所携手推出“高等院校智能对话心理筛查大数据平台”,为学生安全复学提供支持,进而深耕线上社会心理服务领域。
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加入到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因为他们看到这个市场星空灿烂,他们更看好天津在经济大势中的站位与战略选择──
两年前,天津出台“1+10”行动计划,构建全国一流的智能科技创新生态。
10个月前,天津发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助力“天津智港”建设。
在各方努力下,一条条数字经济产业链相继形成 ,智能产业生态聚集效应逐渐绽放。就在上个月,麒麟软件公司总部落户天津。4月8日“云签约”引进的116个项目里,也有不少来自智能科技、集成电路领域。这些都将为天津经济进一步智能化、互联网化提供强力支撑。
“天津的脚步必须快,更快。”接受采访的每个人都说,因为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而各国各地之间的竞争也只会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