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交流交融 实现共同发展 津青携手奔小康
我在渤海之滨,你在青藏高原。2009年12月,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第五次对口支援西藏干部工作座谈会,明确北京、天津等东部6省市和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央企干部对口帮扶青海藏区,分配给本市的任务是对口帮扶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
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几年来,本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对口支援青海藏区的工作部署,深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讲话精神,真情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活,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逐步形成了以干部、人才为龙头,以资金援助、物资捐助为重点,以项目建设、经贸合作为载体,以促进双方交流交融、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援青工作格局,相距1800公里的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2011年以来,本市累计安排财政资金5.33亿元,在黄南州实施援建项目172个。在津开设“黄南高中班”“黄南中职班”,共招收465名黄南初中毕业生。天津各界累计捐资捐物近7000万元。此外,本市在“十三五”援青资金4.75亿元基础上,再增加1亿元,用于支持青海黄南职业教育发展;完善以滨海新区为龙头、以4个功能区为载体、以乡镇街道为延伸、以部门为支撑、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五位一体”多层全覆盖的携手奔小康模式。
关注民生促发展 智力支援育人才
几年来,本市将援建资金向改善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公益环保倾斜,优先考虑得民心、顺民意、利民生的项目,优先实施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的项目。先后完成黄南州民族中学、黄南州医院、热贡博物馆、尖扎滨河公园、同仁群众体育场馆、河南县污水处理厂等民生工程,重点解决住房难、饮水难、上学难、出行难、就医难等问题。
本市先后选派三批共50位援青干部分别在黄南州州委和州有关部门及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河南县任职;八批58名青海、黄南州干部到滨海新区、东丽区和津南区挂职。在津培训黄南州各级各类干部、专业技术人才4000余人次。在青海师范大学举办两期中小学临聘教师进修班,200名黄南中小学代课教师获得教师资格。实施“四个100”培训工程,每年组织100个孩子到天津上学、100个孩子到北京和天津访学、100名妇女参加技能培训、100名大中专毕业生开展创业就业培训。
产业帮扶促就业 社会帮扶促交流
依托津洽会、青洽会和滨海新区与黄南州合作峰会等平台,引进知名科研院校、企业在青海开展项目合作。引入全国对口支援青海六省市中第一个民营企业──天津滨海聚成投资公司,在河南县投资1.5亿元建成青海聚能活力源饮料有限公司,被列为青海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业项目,帮扶贫困家庭1400户、5400人。依托天津产业和技术优势,将天津葡萄、蘑菇、冬枣等果品蔬菜在黄南试种推广,建成尖扎葡萄育苗基地和泽库有机畜棚基地。
几年来,天津与青海黄南州两地人力社保、文教卫生、政法等近20个部门达成部门合作协议。滨海新区与黄南州深入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签署区州、街县、部门合作协议25个。天津眼科医院专家团连续3年赴黄南州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达270例。
发挥天津优势 精准加力援建
下一步,本市将严格把握“据实”和“精准”的基本要求,制定扶贫援建线路图,卡死脱贫攻坚时间表,用援助资金保民生,聚社会资本扶产业,靠交流互动促融合,做到既“输血”更“造血”,既摘“穷帽”更拔“穷根”,确保当地各族群众直接受益、广泛受益、持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