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滨海新区干了这些大事

08.02.2017  22:33
  2月5日至7日,中宣部率由中央媒体及所属新媒体、京津冀三地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来到天津,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集中采访活动。从在滨海新区的采访中获悉,通过“三个注重”的积极实践,滨海新区努力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和排头兵,开发开放不断取得新成就。
  2016年,滨海新区GDP突破1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13%,成为全国18个国家级新区中首个跨入万亿元俱乐部的新区,标志着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进一步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七个对接” 落实战略部署
  滨海新区制定了《滨海新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从顶层设计上使重大国家战略和全市部署要求在新区坚决落实。
  加强产业项目对接,叠加北京的科技研发优势、河北的空间资源优势和新区的先进制造优势,通过产业协同促进经济融合,2016年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5万亿元。
  加强科技创新对接,借重用好首都创新资源,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相继建成,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全面启动建设。
  加强交通体系对接,着力打通“断头路”、“瓶颈路”,京津城际延伸线建成通车,海铁联运、空铁联运服务持续向京冀地区延伸,构筑了有利于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
  加强双向开发对接,支持自贸区三个片区先行先试,推动制度创新成果向京冀地区复制延伸,努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加强金融领域对接,围绕京津冀深化改革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保税展示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等业务创新和改革试点,融资租赁合同业务总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
  加强生态保护对接,积极参与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治,严格执行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大绿工程和全民绿化行动,近三年累计建成43个街心公园,新建提升绿化面积212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3%。
  加强社会事业对接,尤其是在医疗卫生方面充分借助首都之长,中核滨海质子治疗示范中心项目、中心商务区国际医院项目成功落户,天津欢乐口腔医院已经投入运营。
  政策创新 提升服务环境
  为了让各类企业在新区安心投资、放心发展,滨海新区率先在全国成立了行政审批局,18个部门的216项审批职责全部划转,封存的109枚印章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成功经验在全市复制、全国推广。
  从扩大招商引资、聚集资源要素出发,滨海新区出台了促进新兴产业、科技企业、总部经济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符合新区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的京冀企业落户。目前,滨海新区共引进来自北京的重点项目近2000个,实际到位资金2300亿元。
  着眼于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滨海新区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并建立政企互通服务平台,推动银企对接、供需对接、劳资对接,最大限度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此外,滨海新区还与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签订了《关于京籍中小学生随迁在滨海新区就读有关政策协议》,有效解决引进北京企业的职工子女就学问题。
  强力推动 扩大协同成效
  强天津滨海机场区域枢纽功能、在天津南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在临港经济区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对国家规划纲要和天津实施方案涉及新区的36项重点任务,滨海新区逐一建立了台账、明确责任,确保全面落实、加速推进。此外,新区还建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库,狠抓项目落地。通过主动交流合作,新区与京冀推动优势互补、实质合作、共赢发展,有力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交流融合。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新区将打造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于家堡金融创新示范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航空物流园、自贸试验区、南港石化产业基地、京津临海教育旅游文化合作区、未来科技城这“八大载体”,构筑协同发展合作平台;对接京冀重点区市,聚焦先进制造、科技创新、金融、文化“四大产业”主攻方向;加强重点领域突破,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推动津石、津承等铁路和滨石、塘承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津冀港航资源整合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强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聚集高端人才等方面促进全方位合作;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探索实施医疗保险一体化、户籍一体化、人才一体化、义务教育一体化、电信网络一体化政策,助推京津冀地区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探索实施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政策,构建“三关并一关”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滨海新区宜居宜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