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滨海新区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

01.03.2017  17:35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画卷由此展开。三年来,大思路、大战略带来大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正在形成。为抓住历史性窗口期,天津瞄准“一基地三区”目标定位,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对接首都资源、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升级、提升环境民生,在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中扮好天津角色。滨海新区正在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三年来已吸引来自北京的重点项目近2000个,实际到位资金2300亿元。
   改革先行 开放姿态拥抱京冀
  在实施“一基地三区”国家定位的过程中,天津把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摆在重要位置。目前,滨海新区突破地域概念,与北京海淀、朝阳、东城、西城等城区对接,与唐山、沧州、保定等城市签订区域合作协议,探索设立“自贸试验区曹妃甸保税仓储物流基地”。
  春雪还未化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内已是一片繁忙景象。“短短三个月,我们的孵化空间已有48家企业入驻,还有5家正在注册,其中85%是科技型企业,许多都来自京冀。”天津北创百联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始人吕翔宙说。在这个孵化空间可以看到,路演厅、会议室、咖啡厅等设施一应俱全,入驻企业中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天使基金公司等,为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来自北京的建普奇正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正准备从中关村“搬家”到这里。该公司CEO雷大耕说:“作为国内时间频率领域的领军企业,我们计划投资数十亿元把研发基地、产业转化基地、产品基地和培训基地放在这里,因为在这儿能享受中关村高科技政策、天津的自由贸易便利、金融支持等,我们的很多服务和产品将从这里走出去。”
  作为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的载体之一,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京津两地发挥科技创新引擎作用建立的创新平台。作为协同创新共同体,它打破了“一亩三分地”局限,创新性地突破了以往的行政机构限制,两地协同共同管理,引进社会共治,在协同创新、利益分享、产业招商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截至目前,园区新增注册企业35家、正在核名企业37家。正在跟踪的项目60余个,其中重点推进的项目20余个。
   产业升级 实体经济引擎发力
  改革是动脉,产业是血液。天津正瞄准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天津开发区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探路先行,去年一年就成功引入京滨城际铁路、京东商城、滴滴出行、中石化化工销售、国美金融总部等一批投资额超过10亿元的央企、京企“巨无霸项目”,打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协同化发展的聚集地。
  新年伊始,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签署投资合作协议,筹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国家级创新中心,落实“中国制造2025”部市级合作;成立泰达大健康产业园,打破传统地域空间限制,对接北京科研院所,降低企业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建设泰达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园,瞄准无人机、无人船、无人控制等高端装备……这套产业组合拳体现了该区振兴实体经济的新思路、新招法。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聚集京津冀新兴产业的“发动机”和“核心区”。
  目前,滨海新区正在打造包括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于家堡金融创新示范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航空物流园、自贸试验区、南港石化产业基地、京津临海教育旅游文化合作区、未来科技城等在内的“八大载体”,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服务河北兄弟城市转型发展。
   创新驱动 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90后”创业者康凯从首都转战天津,他的企业正在做互联网线上教育。“对我们企业来说,在天津创业的实际利益就是成本低、生活便利,有这么好的配套环境,就能给我们的创业减负。”康凯说。
  同为“90后”创业者的刘佳恺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做了几年“北漂”,他最终决定把创业公司放在天津。“我的公司主要研究智能VR装备开发,所以更看重硬件环境支持。天津在这方面能够合作的企业有很多,创业成本也比北京更低,所以选择在这里起步。”他认为,国家政策和地方创业大环境,对创业者有很大影响。
  京津冀交通往来更加便利,学术交流愈发密切,科技元素不断交融,必然会带动优秀创业人才相互流动,促进地区间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今后,创业这件事不再“言必称北上广”,资本的目光也将更多地投向天津、河北等国家战略支持下的“新乐土”。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才,滨海新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每年投入不少于20亿元“重金”,招揽从本科生到院士各层次人才,使新区发展更具活力与动力,力争到2020年人才聚集总量突破百万人。此外,滨海新区将开设“北京班”,为具有北京户籍中小学生随迁在滨海新区就读提供便利,在天津享受同北京一样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