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造就“奇葩的转学理由”

27.01.2015  17:45

      气候不适、饭菜太辣、对油画过敏……谁能想到,这些看起来非常“奇葩”的理由,竟能让17名研究生分别从湘潭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6所二三流高校转入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大学——湖南大学。此事经多家媒体报道后,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日前,湖南大学已撤销了这17名研究生的转学决定,同时启动追责程序。
      由于高校入学录取分数线的限制,不要说校际转学,就是校内转专业也很困难。而因为类似“饭菜太辣”等儿戏般的理由成功转学,别说是研究生,就是在小学阶段也会被看做是梦话——接收学校肯定是糊涂了。然而我们注意到,湖南大学在对此事件的通报中称,在这17名外校硕士研究生的转学过程中,“尽管我校遵守了相关转学程序”,但存在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规定把关不严等问题。从中我们看出,学校强调了整个转学过程的确有章可循。其实学校并不糊涂,甚至说是非常“精明”。
      首先我们不妨看看学校提到的程序是什么:2005年教育部发布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文规定,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特殊困难”包括什么?规定中没有明确提及,这就给学校和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操作空间”。其次我们看看这些转学研究生的联系地址:湖南大学幼儿园、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教育厅家属院……也有透露,17名学生中“有一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子弟或亲戚,有一些是湖南大学的子弟,还有一些是和教育系统能攀上关系的单位子弟”。这也许正说明了面对“饭菜太辣”、“对油画过敏”等堂而皇之的奇葩理由,高校出现“把关不严”的原因。
      如今,事件正在调查,有没有暗箱操作?有没有钱权交易?我们不能妄下结论。但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决不能不引起重视。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的转学都是行政力量说了算,包括教育部门、转出和转入高校,只要行政点头,不需考核、不需公示就能完成手续,这就很难保证转学的公正。学生转学看似是小事,但直接关切到教育资源分配以及社会公平与正义。而没有一个公平的制度,很难造就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
      那纸改变17名学生命运的转学决定已被撤销。而如何完善转学、招生制度的大问题,重新摆在了教育界面前。我们希望教育部门能以此为契机,给现行的高校转学制度“打上补丁”,在关上后门、堵住漏洞的同时,制定公开透明的监督程序,带给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一个更加公正、公平、阳光的环境。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