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到安居:我的家,在自贸区里
新华社广州4月22日电 这个面积不到300平方米的实体店,高峰期每月能实现200万至300万元的营业额——第一次尝试从线上走到线下就取得这样的销售成绩,广州胡萝卜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小英觉得自己这一年选择在南沙自贸片区里开辟事业新天地,“那是走对路了”。
在过去的一年中,自贸区扩容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来自各方的信息都在有力显示,不论是在促进高端产业集聚、推动制度创新上,还是在深化跨境合作、构建高标准规则体系上,广东、上海、福建、天津四个自贸区都积极前行。
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间,有很多人的生活、工作乃至观念因为自贸区而发生变化。而让改革红利惠及于民,也恰恰是自贸区受到社会广泛欢迎与认可的重要原因所在。
安居:家在自贸区,生活更便利
潘镇裕,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工程材料及可靠性研究中心技术主管,2008年2月从香港来到广州南沙新区工作至今。对他而言,一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交通便利程度大幅提高。
“2008年公交车要等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才来一趟。现在,基本上5分钟就有一趟。从南沙到香港的交通也便利了很多。这一年来,路上的人明显多了,特别跨境电商实体店开业以来,地铁4号线经常没座位了。”他说。
其他生活配套也明显便利了很多。潘镇裕说,除了多个商业中心投入使用外,南沙自贸片区的跨境购简直成了自己夸耀同伴的“利器”:“商品从线上到家,那比市区里可快多了”。
在与广州南沙自贸片区千里之隔的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里,市民岳鹏也觉得自己生活得更加滋润。这里的西班牙产杜塞尔家族干红葡萄酒750毫升装售价48元,德国原装卡吉娜听装啤酒售价5.8元,产自澳大利亚的面包蟹1公斤78元,“产品保真又能享受实惠,关键是价格和网店相比也很有竞争力”。
岳鹏说,他期待更多与国际接轨的便民服务,这有助于自贸区人气更旺、生活更便利。
“自贸区落地一周年,无论是汽车平行进口、发展跨境电商、还是开设保税商品交易中心,都受到了大众的热切关注。这反映出广大老百姓希望从国家重大政策中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对改革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有帮助的。”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说。
乐业:家在自贸区,工作更精彩
宝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正齐的家在厦门海沧区。“住在自贸区,当然要抓住自贸区机遇!”去年10月,郑正齐注册了公司,入驻厦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开发母婴用品线上平台“找到宝”,瞄准销售海外中高端母婴产品。
如今,郑正齐已经拉起六七个人的创业团队,平台也开始上线试运营。他郑重推荐其他创业青年来自贸区“拎包创业”。
半个月和半小时——在天津自贸区,古德里奇航空结构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杰这样评估自贸区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天津自贸区机场片区是国内著名的航空产业聚集区,也是外资企业扎堆的区域,随着制度与技术的同步创新,现在航空周转件清关耗时从半个月缩短到半小时,成效立竿见影。“自贸区改革创新力度很大,我们对当初的投资选择感到欣慰。”刘杰说。
融合:家在自贸区,世界咫尺遥
如今,27岁的孟宪霆每周都要往来于台北与平潭之间。“从平潭乘船到台北只要两个半小时”。
这个来自台湾新竹的年轻人去年8月在福建自贸区平潭片区的台湾创业园区创办了一家人力资源培训机构,“搭上午的船到台北分公司,处理好事情再坐下午船回平潭,一天可以赶一个来回。”他说。
孟宪霆为人力资源培训公司取名为“金桥”,寓意为台湾青年搭起一座“离大陆更近些”的桥梁。一年来,数百名台湾青年在孟宪霆的“穿针引线”下来到平潭,不少创业者在今年春节后入驻了台湾创业园区。
荷兰籍华人朱丹,在中国荷比卢商会负责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她的先生荣彼得,在荷兰安智银行上海分行担任行长。朱丹和荣彼得所住的地方,位于上海自贸区张江高科技片区。过去的一年中,“开放”成为他们最关注的话题。
“我的一个荷兰朋友和一个土耳其朋友,已经相继在上海拿到了中国‘绿卡’,我自己也在申请过程中。”朱丹告诉记者。
过去一年中,上海借助自贸区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机遇,推出系列人才新政,吸引国内外人才来沪。去年7月以来,上海共受理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234人,较之前6个月大幅增加800%。
荣彼得说,有了绿卡之后,出入境时不再需要填写很多表格,也不需要续签工作签证。原来每隔三年或者五年需要续签一次,现在只要待在中国,签证就是永久的。
在自贸区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上海市提出建设张江科技城,这让朱丹感到尤其高兴。
“张江原来的定位是一个高科技园区,生活设施相对比较少,像上学、看病等,都存在资源供应不足的现象。现在张江区域的工作人群已近50万人,政府提出建设张江科技城,赋予这个区域相应的城市功能,我们对此很期待。”朱丹说。(记者王攀、毛振华、李慧颖、何欣荣、赵瑞希)(完)
[责任编辑: 金鑫 ] [编辑: 金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