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盆满钵盈”到“勉强吃饱” 实体店还有未来吗?

14.07.2015  12:07
从“盆满钵盈”到“勉强吃饱”    实体店还有未来吗?
2015年07月13日    08:14    人民日报


  盛夏,国内商业实体店却透着一股寒意。

  这两年,实体店真是“压力山大”:北京,百盛百货、华堂商场连续关店;上海,淮海路瑞兴、美美、先施、OPA商场等百货店先后撤离;广州,好又多东山口店、新供销百合等连锁超市停业;长沙,世纪华联柏丽晶购物广场、沃尔玛分店关张;成都,NOVO百货天府广场店、人人乐连锁超市几家门店接连退出;沈阳,伊势丹、尚泰、雅仕等百货巨头纷纷折戟……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速仅为6.3%,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增速同比分别回落1.7、2.8和6.2个百分点;虽然购物中心以7.7%的增速略胜一筹,但同比也放缓了4.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这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6%,较上年同期再度放缓1.7个百分点。

  实体店怎么了?实体店还能撑下去吗?

  困境

  从“盆满钵盈”到“勉强吃饱

  是局部现象还是普遍趋势?

  7月,北京王府井大街热浪蒸腾,街两侧的商场却冷气扑面。这不是空调之冷,而是人气之冷:无论王府井百货大楼还是新东安市场、好友百货,店内顾客三三两两,显得漫不经心;一些售货员或扎堆聊天,或独自玩手机……

  “这种情况不是一天两天了!”王府井百货大楼一名资深女售货员告诉记者,大商场生意不景气,导购难做。“以前,我们只要按时营业,保准盆满钵满。近两年,顾客越来越少,就算挖空心思搞促销,最后也是勉强吃饱。

  从北京的西单、国贸到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内陆,实体店的销售都在走下坡路。

  在广州,北京路曾是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如今百货商场乏人问津,很多国际大名牌不见了踪影,二线品牌竞相打折甩货。

  在杭州,银泰百货坐落于有名的武林广场,从一层逛到顶层,过于“安静”的购物环境让记者很不适应。

  在长沙,五一广场四周的平和堂、王府井、春天百货、新世纪广场等大型商城,同样显得冷冷清清。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101家会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降幅均逾15%,年末资产总额、经营面积、从业人员等指标也在下滑,经营面积同比减少6.6%。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2000年前后,中国零售企业的门店数年均翻倍。然而,自2010年起,实体店拐点初现,零售业进入“销售下降、利润下滑”的区间。2010—2014年,连锁百强销售增幅持续回落,年销售增速分别为21%、12%、10.8%、9.9%和5.1%。

  看百货店,日常客流量明显降低,节假日也难见熙攘景象。顾客看的多买的不多,拎袋族越来越少。

  看专营店,遍布街巷的服装店、电器店,时常门可罗雀。波司登一年来在全国关掉5100多家品牌店。

  看大卖场,曾经满满当当的停车场,除了周末,停放的车辆已渐稀疏;以往收银台前动辄几十人排队,而今闲置的手推购物车堆成一片……

  据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介绍,去年以来,38家大型连锁百货明确将关店。关店数量最多的百货品牌为百盛、马莎,各为5家;其次为伊藤洋华堂,关店4家。北京、杭州、青岛、天津等城市关店现象严重。

  联商网调查发现,2014年,全国主要零售企业(包括百货、超市)共计关闭201家门店,比上年增长474.29%,创历年之最。其中百货类、超市类门店各关23家和178家。昔日“一铺难求”的商业街,出现招租难。

  2014年,中国连锁经营百强中,23家企业关店数超过新开店数。百强企业正式用工人数比2013年下降0.3%,减少用工的企业数已超过增加用工的企业数。

  “寒流”不仅侵袭着中国实体商业,国外一些大型零售公司也不能幸免。

  今年初,美国连锁巨头彭尼公司宣布,年内将关闭39家店,并同步减少员工数量。英国乐购表示,今年将关闭43家无法盈利的门店。德国最大的百货连锁集团考夫霍夫接连关掉分店。日本百货业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

  “多数实体零售企业增速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认为,就发展现状看,从营业收入到利润比例,实体店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难题,“黄金时代”一去不返。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很多实体店将更加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