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她:征途漫漫当何为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推进工作仍显缓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有一个因素却不可忽略,那就是偏见。如何加固已经团结的男性支持者的同盟情谊,如何吸纳新生代男性支持者?是全球推进男性参与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作者 观熙
不久前,在一个有关“北京+20”的研讨会上,律师吕孝权呼吁现场听众:“下次带上你们的男性朋友、家人来参加吧。”
发出这样的呼吁,是基于他长久以来的参会感受:一旦参加涉及性别平等或妇女权益的会议,放眼望去就只有女性,即便有那么几个参会的男性,也无外乎都是“圈内人”,那么,为什么男性不愿意参与到这样的会议中来?甚至往大了说,为什么性别平等事业中,男性支持者还是寥寥?
男性参与寥寥症结何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有一个因素却不可忽略,那就是偏见:偏见一,是在父权制思维影响下,很多男性都把女权事业当成是“夺权”事业,想要男性参与“夺男权”的活动,简直是痴人说梦;偏见二,是强调“男性之苦”,即认为现代社会女权过高,造成了男性压力普遍过重。
正是因为这些偏见的牵绊,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推进工作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显得尤其缓慢。而为女权奔走相告的人们只能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对公众解释:权是权利的权,不是权力的权。性别平等事业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战争,而是一个释放女性潜能、男女共进的开拓之旅。
其实,全球对男性参与妇女权益维护的呼吁早已发出。在全球女权运动伊始,约翰·穆勒等人在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时除了自己挺身而出,还呼吁其他男性政治家的支持与参与。在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从开始就伴随着男性的推动与参与,20世纪80年代后,一些男性学者及活动家更是紧跟国际趋势探索中国式男性参与的有效路径。
就以最近联合国发起的全球“他为她”(HeForShe)活动为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好莱坞影星马克·达蒙等来自政府、企业、社会多领域的男性纷纷站出来,反对基于性别的暴力、反对性侵犯、反对同工不同酬,支持性别平等、支持女性经济赋权、支持女性政治参与、支持女性安全地生活……然而,如何加固已经团结的男性支持者的同盟情谊,如何吸纳新生代男性支持者?是全球推进男性参与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从个体转变中寻找可复制推广的路径
纵观互联网,近年来以“我为什么成为男性女权主义者”或“我为什么支持女权主义”这类的短文、社交媒体信息、博客及学术论证文章越来越多,站出来表明态度的公众人物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许多男明星。从这些基于个人体会的写作及言论中,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新风。
对于受过性别平等意识启蒙的男性而言,持续接收相关信息,坚定立场十分重要。吕律师分享了自己的改变过程。一方面,受到妇女问题研究者持续的指点,另一方面工作中的鲜活事实让他不断地修正观念,最终成为坚定的性别平等支持者,而这一过程持续了7年。从吕律师的经验中,我们看到有一点可以复制,那就是让更多妇女问题研究者的声音持续出现。妇女问题研究者可以更多走到幕前,将田野调查、学术研究的成果带到大众视野前;善于传播的媒体也可以帮助研究者创新方式、创造条件让这样的声音有效传达到更多受众。此外,提供有效的沟通平台(如论坛、沙龙),让妇女问题研究者可以面对面地答疑解惑,回应质疑,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