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不能本末倒置
创新,是一根贯穿中国发展的红线。在不久前闭幕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创新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长久以来,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企业,那就是:它们到底需要什么创新。
面对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企业都会言必称科技创新。这方面,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当前普遍做得不错。不论是经费的投入,还是成果的产出都与日俱增,向国际水平看齐。
然而,当评价的标准,换成商业上的成功时,我们会尴尬地发现,中国几乎没有世界级的优秀企业。
这里所谓的优秀,不在规模,而在品牌。我们拥有一堆体量位列世界500强的“巨无霸”,却很难找到一家像苹果那样,真正通过市场路径,成功领导、掌控了某一市场,并得到全球消费者认可和赞扬的公司。
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大国,不能只有一个华为。为什么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做了这么久,做得这么认真,却难让自己跃升到更高、更成功的层次?
在我看来,很多中国企业没有意识到,自己引以为豪的科技创新,与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之间,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
今天,我们大部分人不知道苹果、特斯拉、博世的总部在哪里,也不清楚他们的科研投入、人才队伍如何,更看不到他们的生产线有多么先进,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信任、偏爱、使用这些品牌。
为什么?因为消费者唯一关注的,是企业有没有给他们带来满足需求的产品。技术方面的事情,大众普遍不知道,看不懂,也不关心。企业不从这一点出发,只顾自说自话,直接向消费者宣传、灌输只有专业人员才看得懂的“科技”,认为“我这么厉害你一定会买”,只能换来他们的茫然与抵触。
有人也许会质疑:苹果、特斯拉都是人们印象中的高科技公司,他们的成功靠的不是技术?
仔细考量苹果的成功之路,我们会发现,虽然苹果有着巨额的研发投资,但其发展的核心逻辑,不是“科技争第一”,而是一切围绕产品:探知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寻找一切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不管新旧、难易,将其应用到品质、设计皆优的产品之上。
开创手机新时代的iPhone,包括触摸屏在内的主要技术,都不是苹果原创,有些甚至已经在专利库里“躺”了多年。乔布斯赖以东山再起的iPod,其大容量存储技术,也来自于对其发明者——一家新加坡公司的收购。可以说,乔布斯最“牛”的地方,不是他发明了什么高精尖技术,而是他比别人先知道:消费者希望手机的操作简单一些、MP3里能多装几首歌曲,然后用产品满足他们。
其它成功的世界品牌同样如此。它们许多畅销产品,并没采用太多复杂的科技,但在设计、工艺上别出心裁,同样赢得消费者的认可。特斯拉包括电池在内的关键性技术,基本都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但马斯克把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将它们集成到外形酷炫的电动汽车上,开创了新的品类市场。三星能够动摇、赶超苹果在智能手机的垄断地位,真正的源头并不在今天宣扬的高新技术,而在于知晓消费者下一步的需求,第一个把屏幕做大。
我们始终肯定技术的意义。没有技术创新,产品的打造将无从实施,企业也将失去参与市场竞争的空间与主动权。但是我们更应当记住那些不变的常识与商业规律: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制造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如果不能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关系,用产品搭建起沟通前末两端的桥梁,再大投入的科技创新都将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