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谈判12年终达“全面协议”:曾经沧海可为水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重磅!从维也纳传来消息: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欧盟和伊朗14日达成最终全面协议,伊朗核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协议。伊核谈判从维也纳起,如今又自维也纳落,持续12年,历史老人的大手笔让人感慨万千。人常说,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一协议的达成却证明,曾经沧海可为水。
回顾其历程,伊核谈判是一场超级马拉松。从2003年2月伊朗核问题浮出水面以来,围绕这一问题的外交角力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大主题,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谈判次第登场,次数多得恐怕连当事方都无法精确统计,但持续达12年之长恐怕还是超出各方当初预计。
12年有多长?当年的牙牙学语的小孩已经上中学,伊朗换了两个总统,当年美国正气势汹汹攻打伊拉克,如今不仅已偃旗撤兵而且在反思中东政策。
伊核谈判12年,一直“高烧不退”的潜台词是,如果伊朗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坐不到一条凳子上,双方剑拔弩张,就算美国人不军事打击伊朗,按捺不住的以色列也可能“手痒”。而这,必然引发地区乃至世界性的危机,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的灾难。于是,通过对话谈判方式妥善解决,一直成为各方认同的主流。就算前小布什政府一直扮演“鹰派”,就算前伊朗总统内贾德强硬话语不断,但一直没有不管不顾绝然关上谈判的大门。
伊核谈判12年,尽管扑朔迷离,但先易后难、慢慢摸索合适路径是主线。从2003年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到2006年由于伊朗恢复浓缩铀研究工作,联合国安理会开始介入并通过制裁协议。紧接着,关于伊核问题的6+1磋商机制开始形成,事实说明,这是一条合适的对话机制,一直持续到眼下,且缔结硕果。
顺便插一句,新华国际记者当年曾多次赴维也纳报道伊核谈判,虽不见刀光剑影,但谈判桌、发布会上的箭拨弩张、火花四溅至今依然令人难忘。
十年磨剑,一朝见效。2013年伊朗新总统鲁哈尼上台后展示了务实和开放态度,同年10月六国与伊朗在日内瓦首次达成共同声明,曙光出现在天际。紧接着,从2013年11月达成阶段性协议。此后,但为了达成全面协议,谈判一轮接一轮,延期再延期,今日终于达成,真是可喜可贺。
伊核谈判12年,其核心分歧是什么?那就是如何理解和保障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对此,伊朗与西方分歧巨大。一直以来,欧洲与美国在唱“红白脸”,各有分工,逼伊朗就范。伊朗方面,从内贾德时代的一味强硬到眼下讲求技巧。俗话说,退一步海空天空,达成妥协是正道。
全面解决伊核问题,有助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有助于促进中东地区的和平安宁。
必须指出的是,中方是伊核谈判的重要一方,在伊核马拉松谈判中一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为谈判一步步取得进展和最终达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更高层面上看,伊核谈判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谈判本身,其达成也为国际其他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所以,当隧道尽头的亮光扑面而来,让我们一起鼓掌。(记者吴黎明 编辑吕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