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 让医患关系更和谐
为了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全面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做好优质护理服务,市天津医院脊柱外科一病区自2012年作为该院四个无陪护试点病房,率先实施无陪护护理管理工作。五年多来,无陪护工作不仅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医疗护理安全提供了保障。
转变观念
奠定无陪护工作基础
在无陪护工作的推行过程中,医护人员也曾遇到传统观念的阻碍。有很多患者和家属提出疑问:“无陪护病房就真的没有陪护吗?将家人独自留在医院我们不放心!”更有的个别家属不理解、不遵守医院无陪护管理规定。面对诸多问题,科主任、护士长多次召开科室会议,大家统一认识,从患者利益出发,让患者和家属真正理解医院无陪护管理的意义,让其了解“无陪护”并非无人照顾,而是由更加专业的护士与护工承担护理服务,使患者和家属从思想上适应无陪护观念,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有效沟通。详细介绍入院须知与相关规定,介绍主管医生、护士、护工;讲解安全防范知识等。利用召开公休座谈会的机会向更多的患者和家属宣传无陪护服务,并邀请一些患者及家属做无陪护体会的现场交流,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医护共同协作
落实无陪护管理工作
住院患者对医生的依赖和信任是无陪护工作的突破点。针对这一点,医生在门诊对需要住院患者介绍治疗方案的同时还要告知医院无陪护工作相关规定,使患者在办理住院手续时就知晓医院实施的无陪护管理工作。主管医生既要做好两次/天查房,又要做好每天下午4点探视时间段的接待家属解答病情、治疗方案、医疗文书签字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工作期间家属逗留病房情况。
护士长带领科内14名护士和9名护理员认真做好24小时无陪护具体工作。针对病患特点做了认真分析:科室床位周转率与手术量大、患者手术风险高(全麻患者达95%以上)、老年患者居多;由于对手术恐惧、疼痛刺激、精神紧张等易引发多种合并症,更增加了围手术期的风险。对此护士认真对患者进行入院自我照顾能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患者既往病史、饮食嗜好、心理状况及生活习惯等来确定给予患者的照顾分级,以此作为患者是否陪留的客观依据,及时消除家属们的疑虑。对于个别危重症、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精神障碍等高危患者,允许留陪一名家属,一旦有病情变化,医生可随时与家属沟通。工作中医院更加完善了意外应急预案、高风险评估与告知程序,力求从患者入院起就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对有可能出现的跌倒、坠床、管路滑脱、压疮、特殊用药、特殊检查等高危患者重点管理、重点交班、加强巡视;并设有不同颜色的警示标示挂于患者床头提起全员注意。护理人员按时巡视患者,强调工作场景尽量在患者身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能忽视对于能下床活动患者的关照,嘱其穿防滑鞋,不穿拖鞋,如厕时必须由护工搀扶,病房进行地面卫生时安放防滑标志牌。一系列举措,将患者发生意外的风险降至最低。
合理配置工作人员
加强各层级人员培训
无陪护护理工作落实后,生活护理工作量大大增加。为了确保无陪护服务质量,对科内护理人员进行动态调整,始终保证实际在岗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根据工作量和危重患者数量分别配置了不同岗位人员,分别完成其相应的工作职责。上级护士负责指导和考核下级护士、护工工作质量。
无陪护流程进一步完善
实现无陪护工作无缝对接
随着无陪护工作稳步开展与高效落实,无陪护流程更趋于完善。医院根据临床需求增设了为患者代办购血、复印与快递病历资料、出院护送等服务,真正实现无陪护工作的无缝对接。患者各项检查全部由护工接送完成,无需家属的参与,当日陪检完成率达95%以上,大大降低了患者检查等候时间,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护理人员每日根据患者病情与需求给予床旁订餐、床旁送餐、协助特需患者进餐,增进了与患者的感情,更加和谐了医患关系。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