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6位在津抗战老兵:忆峥嵘往昔 传抗战薪火
天津北方网讯: 抗日战争年代的往事,让老兵们刻骨铭心。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只有牢记那段历史,才能告慰用生命保家卫国的革命先辈,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
王鸿铮江苏省涟水县人,1927年出生,1944年参加苏北盐阜民运队,1945年1月火线入党。入伍前,我是苏北根据地滨海中学的学生。入学第一天,我同学小唐就被日本飞机炸死了,才16岁。之后我参加了地方的民运工作队。1945年8月,我调到边区工作,刚到就接到任务需要调20副担架。我溜进村子找村长,老百姓一听是抗日,就带着自家的小凉床、拆下门板跟着我走。
任瑞海河北省玉田县人,1928年出生,1944年加入冀东军区第四区队担任通讯员,1945年入党。入伍前我给地主扛活,一天晚上正打更,遇到两个侦察员,问我愿意抗日吗?我说:“当然愿意了!”他说,那就跟我们走吧。第一次打游击是在高粱地,敌人有30多人,咱们是一个连。在那场战役中,我缴获了一支手枪,还奖给我5块钱。他们说“这小子行”,就把我调到区队部当通讯员。
刘永昌天津市人,1928年出生,1945年7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947年入党。 1945年5月我高中毕业,父亲是地下党,他说:上解放区抗日吧!地下联络组负责人扮成我舅舅,我们坐火车从北京过石家庄往太原方向走,在晋中下车。到了根据地,带我过来的人拉着我唱起《国际歌》。他摸摸我的头说,“又带了一个脑袋过来”,那个情景到现在还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孙培良河北省沧州人,1926年生,1943年1月参加冀东八路军第四区队。家里就我一个男孩,父母不愿让我参军,但我还是参加了冀东八路军第四区队的一个中队,是侦察员。班长把我们集中到一块,发给我一个掘枪,那是最好的枪了。班长说,鬼子不进院不能打。天快黑了,忽然一个穿白衣服的汉奸冲我们喊:你们干什么的!班长下令“开枪”,我们就把汉奸打伤了。
杨宗程河北省南大明县人,1932年生,1944年进入冀南军区野战医院当护理员。抗日时我才12岁,部队不想要。我们有个亲戚是地下党,介绍我到军区野战医院当护理员。当时伤员很多,大家躲在一个大坑里。没东西吃,就吃树叶、棉花。野战医院频繁转移,行李都打好放边上,有一次转移时我还在睡觉,护士长用背带把我捆在腰上拉着就走。抗日胜利后,我当了坦克兵。在建国大阅兵时,我还开着坦克经过了天安门。
刘永康河北省人,1923年出生,1945年参加抗日杀奸团。我亲眼看到日本人的飞机在南开学校丢下炸弹,于是参加了抗日杀奸团。烧毁中原公司电影院的行动,我是主攻手,不幸的是,炸弹提前爆炸,当时另一个执行任务的初中生弄丢了书包,日本人根据这条线索追杀我们。我逃往北京,之后在参加抗团活动时被抓进日本监狱,直到抗战胜利才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