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门票、招募体验员刷屏 谣言潜伏微信“危”信
天津北方网讯: 元旦小长假后首个工作周,滨海新区不少网友的微信朋友圈被两个消息刷屏——“天津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免费送1000张门票”“上海迪士尼开园在即!现正招募100名天津体验员,3天2晚深度免费游玩”。这两条消息阅读量均超10万。不少市民致电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和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均被告知没有此项活动。随后,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和上海迪士尼相继在微博上辟谣,称“微信内容是虚假消息,并将对造谣者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1月8日下午2点,记者再次登录上述两条虚假消息的微信公众号时,被提示“此账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回放
“送门票”“招募体验员”刷屏
1月6日一早,在开发区上班的王女士发现,朋友圈里不少好友都在转发“天津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免费送1000张门票”的消息。根据该消息的要求,王女士要扫描一下二维码关注该公众号,“按照要求操作之后,我发现根本没有赠票信息,反而都是商业广告。”王女士有些气愤,觉得被戏弄了。
无独有偶,另一则微信假消息也在滨海网友朋友圈中迅速发酵,“昨天上午九点的时候,我发现朋友圈里有人转上海迪士尼在天津招募体验员的消息,免费玩3天2夜,想着先到先得,我就点开了发布信息的微信号,按照要求提交了手机号和姓名等个人信息。”中午午饭时,郭先生再次点击推送消息的微信号时,发现这个号已被封号,“现在有些担心,毕竟我按照要求提交了个人信息,可能会有安全隐患。”
津沪景区相继辟谣
6日上午,海昌极地海洋世界的客服人员不断接到游客打来咨询电话,“我们搞清楚怎么回事之后,很快就在官方微博、微信上辟谣,同时发动同事和好友转发辟谣消息。”在海洋世界工作的鲁青告诉记者。“其实这不是第一次被冒用,去年十一之前,也有过类似的假消息传播。”假消息给海洋世界的正常运营带来困扰,“6号一上午接了好几十通电话,无奈只得安排人员及时在官方推送辟谣消息。”
记者在网上查阅发现,无论是赠票还是招募体验员消息都不是今年刚刚出现,2015年10月,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就被冒用名号,发布在北京、南京、江苏、杭州等地招募体验员的消息。昨天下午2点41分,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通过官方微博再次辟谣,并称“将对造谣者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发假消息公众号被封
1月8日下午两点,记者再次登录发布免费门票和招募体验员的微信公众号时,被提示“此账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记者随后联系腾讯微信团队,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个账号已被举报,经调查后,我们已对它们采取封号处罚,因为它们发布的信息先后被官方认证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辟谣,我们判定它们发布的是虚假消息。”
鲁青说,“目前,假消息已对游客产生误导,给我们名誉造成损害。”至于采取法律维权,鲁青表示,“这个实际操作起来有难度,假票门背后肯定有推手,有幕后团队在操作,因为去年送票假消息出现后我们很快辟谣,发布消息微信号也被封。但第二天,一个新号又开始疯传假消息。采用法律手段维权,怎么找到幕后操作者是一个问题。”而让鲁女士真正担忧的是误信假消息的游客可能发生的损失,“这些假消息发布平台有的要求参与者提交个人联系方式、姓名、地址等信息,一旦发生财产损失,我们会不会也被要求承担连带责任?”
调查
谣言为何传播如此之快
记者查阅发现,“海洋世界送门票”和“招募体验员”的谣言分别是从叫“天津巴士”“天津去哪玩”的两个微信公众号上传播出来的。其中,从1月4号开始,“天津巴士”这个账号通过免费送门票的活动,鼓励网友转发分享,截至6日上午,不到3天时间,页面阅读量已超过10万人次。
“之所以传播得这么快,是因为恶意冒名者看中不同时期消费者的关注焦点,春节在即,不少市民都有外出游玩的打算,一些景点活动信息就格外抓人眼球。”家住塘沽的郑文学告诉记者。从2014年底开始,郑文学以个人名义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专门和网友在平台上分享新区的美食和不同时节可以去的游玩景点。
腾讯微信团队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借助目前技术手段,对每个公众号发布消息进行真假辨别不太实际,“接到举报之后,我们立即进行消息真伪核实,然后对这两个恶意炒作账号进行封号处理。”
虚假消息背后意图何在
因误信假消息,郭先生按照活动参与步骤提交了个人姓名和联系电话,这让他有点惴惴不安,“如果我的权益受到损害,发布消息的微信号已被封了,去找谁维权啊?”
郑文学告诉记者,如果是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公司等单位申请微信公众号,在申请过程中要提交组织机构代码证等信息,“对应个人的是订阅号,申请时要提交身份证等个人有效证件信息。”对于借用他人名义进行恶意炒作的公众号,郑文学分析,“这种性质公众号的下场就是被举报后封号。它们的目的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拉粉’,通过散布网友关注的假消息在短时间内提升关注者的数量,在关注的同时,它们会推送一些广告信息。另一种是恶意套取个人信息,网友在参与活动时被要求提交一些信息,对于这个网友要谨慎,因为个人信息的泄露很可能会带来财产损失。”
怎么识别虚假消息
“其实,这些消息的真伪网友还是有办法辨别的。”郑文学说,“比如,一些网友发现参与过程中平台提供的说明信息中有错别字,这就是一个假消息提示,用错别字的目的就是为了规避被查到关键字,道理和用短信往手机发送开发票等广告信息一个样。如果关注这些公众号的历史消息,网友会发现全是空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启用的新号。”
对于如何防范虚假活动,郑文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得,“一般来说,在当地做活动的都会找当地影响力比较大、消费者熟悉的平台,翻看推送消息平台的历史记录,如果是空白基本就能判定这是一条假消息,就可以进行举报。”
律师说法
处置谣言该主动出击
律师曹辉说,在这两场虚假消息风波中,消费者是最大的受害者,“一是被发布的虚假消息欺骗,二是在参与过程中,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被泄露,很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带来损失。”
曹辉告诉记者,发布假消息的两个微信公众号虽然已经被封号,但还是建议被冒名使用的海洋世界采用法律手段来维权,“司法中有明确的解释和规定,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并且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就目前情况来看,因网络转发而起的维权事件办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查出源头,发布假消息公众号的幕后操纵者,这其中不但需要大量技术手段,很可能要在异地之间往返,无论是工作量还是成本都是很大的。”
嘛情况公安能介入
天津市天法律师事务所高祝刚律师告诉渤海早报记者,目前,针对微信“谣言”,国家尚无专门的立法,主要适用刑法、民法的相关条款。
理论上来讲,一则微信“谣言”对相对人造成名誉或经济上的损失,“受害方”在确定微信发布者、扩散量、损失额等证据之后,可以通过诉讼主张赔礼道歉、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然而,尽管经济上的损失容易通过财务报表这样的文件予以证明,但如何确定“谣言”发布者、扩散量等信息,“受害方”往往无能为力,而公安部门介入行使调查权又需要若干前提条件,因此此类民事纠纷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受害方”多采取网络反制手段,为自己辩护或进行澄清。
那么,遭遇网络谣言,何种情况下公安部门会介入?高律师告诉记者,首先得有人举报,然后“谣言”须侵害了公共利益,具有社会危害性,然后公安部门视危害轻重予以行政或刑事立案,然后方可行使调查权,获取谣言的相关证据,直至造谣者和散布者被依法追责和处理。一家普通的公司企业,与码头、机场、医院等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单位不同,反映有人通过微信散布其“谣言”,更易被认为是一种民事纠纷,一般并不会被立案,进而触发公安部门的调查权。为获得相关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民事权益,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获得证据,不能触犯法律。但是对于具体获取证据的手段,法律规定尚属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