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深扎”滨海笔耕不辍 迸发灵感写“传奇”
天津北方网讯: 虽然不是生在滨海新区,但是陈丽伟已习惯称呼滨海新区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如果不是他河北口音暴露了真实身份,听他细述新区发展的前世今生时,恍惚间真以为是在和一位土生土长的老滨海人对话,几乎与新区发展结伴而行的他,提及自己第二故乡今天的新貌,颇有感慨,“新区的这些年,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而正是新区这片热土的滋润,才让他在文坛的创新领域,成为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今年47岁的陈丽伟出生于河北,1995年因工作缘故,他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开发区,一直居住至今。提及新区,一定绕不开泰达,它既是新区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新区踏上发展征程的起点。
但凡对泰达的历史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泰达在建设之初是一片盐碱滩。或许是作家的缘故,在别人眼中丑陋不堪的盐碱滩,经由陈丽伟转述时却多了几分苍白的美。提及泰达的旧貌,陈丽伟喜欢用对比语句描述自己第二故乡的“昨天与今天”,“刚来时孤独散步的荒地已经是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原来水汪汪的盐碱地已被一个又一个楼宇争辉的成熟生活社区所覆盖,当年无聊透顶挤在单身宿舍里的外地大学生们都已经搬进了面积颇大、装修精美的住宅楼里,而新的单身业余生活已如此丰富甚至色彩斑斓,当年凄冷寂寞的鬼城已是酒店林立、笙歌遍地、霓虹闪烁的开放地带。”而自己最直观的感受,陈丽伟描述的却很直白,“原来出门从来不堵车,现在必须提早出门提防堵车不能准时到达,还有就是买房都得排队拿号,以前这都是不敢想的。”
在泰达居住二十余年,陈丽伟笔耕不辍,特别是近十年来,他用手中的笔传递新区发展速度和温度,“生活在这里,我感到自己置身于一片火热的现实生活之中,但在创作中,我却发现鲜有作家关注新区的崛起,而要引起别人的关注,你首先必须把一个真实的新区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后来,这些反映新区火热现实生活的作品就被称为新经济文学,”被新区发展速度感染,陈丽伟撰写的文学理论专著《中国新经济文学概论》,在中国文坛率先构建起了“中国新经济文学”的理论。
前不久,一场“陈丽伟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京津冀三地作家和学者等近百人参加了会议,新区也再次被聚焦,并被与会专家认为是当代文学创作的素材富矿。
“新区有今天的新貌离不开国家的宏韬伟略,这期间新区人的拼搏与努力正在形成一种共识。”陈丽伟感慨。新区的发展在继续,陈丽伟的创作之路也在延伸,“可以说,新区奇迹、‘滨海精神’始于泰达,从这里开始,之后依次起来的生态城、东疆、临港等功能区都渗透着这种开拓精神。现在,不仅是在国内,‘滨海精神’还走出了国门,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就是输出的一个缩影,它已不再是新区本身,更代表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输出开发开放的理念,这个只有泰达人做到了,这个让我不自豪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