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砌石山人

22.02.2016  10:55
你好!砌石山人

中上元古界的“石头记”

西井峪又名“石头村”,因石而起。这里房屋的石料都取材18.5亿至8亿年前中上元古界的叠层石。400多年以来,世世代代的村民用大自然十几亿年的“尘埃”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将她打造成了一个如童话般的乡村,呈现了这里的风土人情。经过几百年的生活,这种土生土长,因地制宜的古老砌墙手艺也被传承了下来。百年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工艺,也需要传承者有天分,目识心记,心领神会。

石头成为这里靓丽的风景。这里的村民几乎每家都会在屋檐下,窗台上摆放一些石头摆件,有的造型独特,有的纹理细腻。他们习惯并乐于发现不同石头的特性,不同石头的美。

他们有着特殊的对这里的石头的情感;有锱铢必较的工匠精神;有古老的砌墙手艺;有独特的文化。所以,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去记录。

砌墙的一天

周志华

电影里的主人公叫周志华,1969年出生,14岁那年第一次出去干活,一天有两块五的工钱,那时候冰棍2分钱一根。周志华一开始的工作是推石头,没多久就因为手巧被工头看中,叫着去砌墙,行与不行全看个人,有的人做了两三天就走了,也有少部分人能因为机灵能留下,干活都靠自学。

粗糙的双手

砌墙需要巧劲,腕力。周志华一干就是30多年。粗糙的双手是岁月的痕迹,是千万块石头在手上留下的印章。

村里有人盖房砌墙,他一定会到场去帮忙,不要什么报酬,忙完了大家就聚在一起吃饭喝酒热闹
 

在山上取材即艰巨也危险,开采时在采石场拿炮崩,再用梭子扎。在采石场敲击好需要的大小,用车拉到现场。砌墙的时候要根据墙的宽窄选择石头的大小,石头要平整、光滑、边角要直,一般是50*60*80公分。墙体越窄,技术要求越高。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人再爱学这个,挣钱少,很辛苦“
 

这里的石屋多是“干码”(不使用灰浆干砌)

看似粗糙、随意,但坚固无比。石料大小搭配、正斜相倚、薄厚互补。符合力学原理,十分坚固,村子里最高的墙有5-6米,100年不倒。村子里也有许多100年以上的房子。在唐山大地震许多房屋受到摧残之时,唯独它坚挺屹立,安然无恙。

叠层石

西井峪的石层随处可见,尤其震撼的要数“万卷石书”,站在它脚下你会感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直接触摸到积压在山底十多亿年前的石头。如果说肥沃的土地是造物者给予西井峪的骨肉,那么这些石层一定是让西井峪气韵生动的灵魂。这里的村民也从独特的石头中继承下来山川带给人的雄厚、淳朴、与世无争、乐观积极,他们在其中居住、在其中生活,世世代代,并将绵延永续。

有趣的是西井峪独特的建筑与几亿年前叠压的石层竟十分相似。大自然似乎也曾是一名石匠,他用这种砌石头的方法筑起西井峪的座座高山,如今在断层中仍清晰可见。这里的祖先与大自然不谋而合,用相似的办法及坚韧的工匠精神,一点一滴的建起家园。在这里人与自然找到了最和谐的相处方式,他们靠土地而生、以山石为乐、与天地往来。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图片来自西井峪logo设计手稿)

“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写在石头上……人类的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

——雨果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经典的,打动人的建筑往往并没有很高的技术手段,而通常是与独有的地域及气候特征、经济发展、文化的积淀和习俗、独特文化下形成的集体情感和集体智慧、建设主体的工匠精神等等密切相关。在大的文化传承下体现个别,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果十二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的尖顶是为了体现信徒们对天国的向往和对死后的祈愿,那么石头村低矮的石屋则让人感到这里村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崇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朴素的品质。这些坚硬的石头中也正包含了历代村民柔软温和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