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欣一委员:推动设立“国家宪法日”
天津北方网讯: “近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有很大发展,作为法学从业者,我感到自己履职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担任两届十年全国政协委员的侯欣一,另一个身份是天津财经大学中国近现代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政协任职,他以敢说著称,他提出的许多提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些被国家相关部门采纳。“在专业范围内说真话、谏真言是我一直以来所坚持的。”
12014年12月4日是一个载入中国法制史的日子,那天,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对于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国家来说,“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无疑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而对于侯欣一来说,同样具有特殊意义。“自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我连续7年锲而不舍持续向国家提出相关提案。现在,提案终于变成现实,我内心感到莫大的欣慰。”
也有人质疑过,问侯欣一提这个有什么用?侯欣一回答:“这是一种法治文化的养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难的不是制度,而是这个民族对法治的认同。用宪法日推动全民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提高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不经意在侯欣一身上流露,这种情怀促使他不断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鼓与呼。
2015年,侯欣一提出建议,尽快恢复中国近代法学奠基人——沈家本北京故居的原貌,建成中国传统法制文化博物馆,使其成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作用。“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国家级的法制文化博物馆。现在,相关部门已经启动该工程,我再次受到极大鼓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侯欣一的每个提案都是建立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而且是持之以恒不断推动。
2“很多事情不可能是哪一个人提了个建议,就解决了一个问题。”尽管侯欣一的许多建言都变成了现实,但他从来不居功。“法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多少年、多少人努力的结果,需要一代代学者、一届届代表和委员接续奋斗。”
对于家乡天津的法治建设,侯欣一也十分关心。“近两年很多重大案件最后的审理都放在天津,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我也参与了一些,或旁听或作为专家点评,对天津法治发展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有了更多期待,相信天津的法治环境会越来越好。因为只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才能对天津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制度保障。”(北方网编辑曲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