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文明祭扫 推行生态安葬
清明节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祖与扫墓的日子。为了使广大市民清明祭扫平安、顺利,同时体现文明城市形象,天津市殡葬管理处从安全保障、文明祭扫及节地生态安葬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准备,确保清明期间各项祭扫活动有序开展。
提早部署 做好安全服务保障
清明祭扫活动具有“短时间、小空间、高密度”等特点,做好安全保障,是清明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市殡葬管理处提早进行工作安排。春节后第二周,市殡葬处开始安排清明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并对市属各单位安全、环境卫生开展专项检查。
同时,相关部门形成合力,积极做好清明服务保障。市公安局治安总队针对殡葬服务单位清明期间人员集中的特点,根据《天津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为防止烟花爆竹影响服务设施及市民朋友健康安全,针对禁止燃放鞭炮、加强管理下发了通知,并在市属殡葬服务单位联合各公安分局增派警力,加强巡查。市公交集团为保证祭扫市民出行顺利,对清明祭扫专线运行时间、路线、班次进行了科学调配和车辆检修,保障市民群众出行顺利。
此外,细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各殡仪馆(公墓)设立了清明服务咨询处,解答群众问题;殡仪服务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坚持做到文明用语,态度和蔼;为祭扫群众提供义务修理骨灰盒、备用轮椅、雨伞、饮用水、设置洗手盆、增加老弱病残专用电瓶车等便民服务。
倡导新风尚 拓展文明祭扫方式
今年是“都市清风行动”活动开展的第十二年,为了方便更多市民参与,本市围绕“关爱亲情、关爱他人、关爱自然”主题,扩大外延、丰富内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本市利用五天时间在市第一、第二殡仪馆开展“都市文明,集体共祭”主场活动,对共祭会场进行了重新布置,营造绿色、温馨、雅静的共祭氛围,使文明祭扫市民可以更好地抒发情感,感悟生命。同时,设置循环场,文明祭扫群众不用报名,随时可以参加。3月26日、27日,市第一、第二殡仪馆共举办共祭活动7场,参加市民1000余人。
本市开展清风行动进校园活动, 市民政局殡葬处与天津电视台新闻频道、南开大学团委共同举办了“清风行动进校园,恩来精神育你我”主题活动。来自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金融学院、法学院等6个学院的120余名文明志愿者参与其中。活动中,南开大学恩来精神数字化展演团成员深情讲述了《西花厅的风波》、《最后的日子》、《一个骨灰盒的故事》等,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依然艰苦朴素、一切从简的高尚情操。
各区县开展清风行动进社区活动,方便了市民特别是出行不便的老人等,能够在家门口祭扫故人。市民政局下发了2000张由专业播音人员录制的共祭追思光盘。3月19日,河西区在挂甲寺街前程里社区组织了以“都市清风行动·感恩绿色共祭”为主题的首场示范性共祭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15个家庭分别来自全街15个社区。活动引入社区工作者作为礼仪引导员的新模式,采集逝者生前的生活照在大屏幕滚动播放,以互动形式替代清明节传统的扫墓环节,参与市民由衷心希望大力推广这种祭扫形式。3月20日,市第三殡仪馆举办了天津市首场乡村文明集体共祭活动。清明期间,全市将先后开展约500场社区共祭活动。
市属殡葬服务单位分别开设文明祭奠区域及鲜花换烧纸、鞭炮活动。市第一殡仪馆划定文明祭奠区域100余处、第二殡仪馆规划文明祭奠室20间,并播放由电视台录制的共祭追思词,第三殡仪馆文明祭奠室面积80余平方米,凡放弃烧纸放炮的市民群众可免费使用,市民今年参与使用数量比去年增长两倍多。同时,各单位还通过开设时空邮箱、天堂寄语墙、填写寄语卡等方式供市民文明祭扫。
宣传环保理念 推行节地生态安葬
随着社会的发展,“厚养薄葬”、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提倡。为满足市民安葬亲人骨灰的新需求,根据民政部等九部门下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各公墓积极推行节地的小型墓、艺术墓及生态环保葬法。
天津寝园1990年开始开展植树葬活动,安葬两万余具骨灰,并在2010年推出全免费生态环保葬,安葬骨灰900多具。今年,天津寝园利用园内道路两侧、墙壁等,推出了微型墓、壁葬等多种节地安葬形式。天津憩园从2005年开始已连续举办11届“骨灰植树集体安葬”活动,今年又开辟了新的植树葬区,满足更多市民朋友的绿色安葬需求。武清区永安公墓已连续7年组织开展全免费节地生态安葬,截至今年3月26日,已连续举办68场全免费节地生态葬仪式,有3256位逝者安葬在全免费节地生态墓区。
市殡仪服务总站自1990年起至2015年连续举办骨灰撒海活动269期,共撒放骨灰1.5万余具,参加家属3万余人次,根据市民报名情况,今年继续举办骨灰撒海活动。3月27日,举办了今年春季第一场骨灰撒海活动,有141位家属参加,撒放骨灰61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