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天津港爆炸区内危险物质被有效控制
8月17日,在万科海港城,业主在社区工作人员和武警的协助下搬运家中部分物品。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天津北方网讯: 在17日上午召开的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副市长何树山通报了危化品现场处置的最新进展。经过连日来的紧张抢险,爆炸核心区内的氰化钠等污染物通过围堰进行了妥善处理,17日傍晚前,核心区外围3公里半径以内散落的氰化钠也基本上可以全部收集处理完毕,公众不必担心可能发生污染物泄露的次生灾害。
何树山说,爆炸事故发生后,一部分氰化钠等剧毒危险物随着冲击波散落到核心区和一部分外围区域。为防止这些危化品泄漏,抢险指挥部连夜请来专家和专业排险队伍制订处置方案,并迅即组织实施。“目前,我们已在面积大约是0.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围堰,并用土和沙石封闭起来。连日来重点对散落在外围区域的危化品进行搜寻、清理。一公里范围内由生化部队的专业人员和有固废处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搜寻、收集和封装,同时对被污染的土壤采用双氧水处理。”此后,为加快进度,他们又动员、组织社区、城管等政府工作人员,在经过专家培训后,进行网格化第二次搜寻。“从13日开始到现在,外围1公里半径和两公里半径的区域已搜寻完毕。到17日傍晚,3公里半径以内的区域也将全部搜寻完毕,可以确保散落的危化品不至遗漏。”
核心区内氰化钠等危化品处置也取得了进展。对现场总计18000多个集装箱逐一探测清理确非易事,更何况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已将这些集装箱冲得七零八落。目前,经过初步清理后,已组织全国的专家、专业队伍,包括解放军、武警部队的生化人员对集装箱内存有的剧毒化学品进行探测、处置。何树山说:“整个区域的危化品处置都在掌控范围内。”
天津市环保局环境监测最新数据表明,爆炸区周边水域尤其是河流的水质各项指标都在标准范围之内;环境空气监测点数据显示,空气质量处于一级优到三级轻度污染水平。
同时,在17日上午召开的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卫计委主任王建存通报了伤员救治的最新情况:截至目前,各医院共收治伤员698名,其中危重症57人,累计77名轻伤员经过治疗陆续出院。
据介绍,目前救治力量还在持续增加,天津市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累计有4000余人。国家卫计委派出了包括1名中科院院士和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62位专家指导并参与救治。目前4名国家级心理专家和天津市15名心理专家共同组成专家组,对重症伤员采取“一对一”的心理援助。
国家专家组的烧伤专家夏照帆院士已年过六旬,15日晚上10点多紧急赴津,下飞机后直接赶到武警医院的救治现场,逐个查看伤员,进行会诊,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仅休息了一两个小时,早上8点他又出现在病人的身边。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的护士长张艳本身患有距骨坏死,这是非常疼痛的疾病。13日凌晨,从第一名伤员入院后,她就一直忍着剧痛,组织病区的护士们抢救伤员,做好护理工作。随着伤员的不断增加,她不分昼夜连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王建存说,“从两院院士到普通的医护人员,大家都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
专家解读
不必“谈氰色变”
天津港“8·12”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后,爆炸区域内存放的数百吨氰化物让人们“谈氰色变”,人们通常认为氰化物作为一种剧毒物质,一旦泄露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对此,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请他们对这种物质的特性加以说明。
据专家介绍,氰化物特指带有氰基(CN)的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通常为人所了解的氰化物都是无机氰化物,常见的有氰化钾和氰化钠。作为一种剧毒的化学品,氰化物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迅速吸收,成年人口服150~250mg即可引起猝死。从事化工安全研究十几年的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王虹副教授说,虽然氰化物是剧毒,但市民不必过度恐慌。“有毒物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途径只有3条,即经食道进入、口鼻吸入、皮肤接触渗入。爆炸现场存在的危险化学品氰化钠,其本身是固态的,在常规环境下没有气态形式,因此不会发生经呼吸中毒这种可能性。如果不慎体表接触到固态氰化钠,只要皮肤没有伤口,用水反复冲洗接触部位即可。经食道进入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因为目前现场的处置人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相关经验,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
针对天津港“8·12”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或许引发氰化物泄露的担心,专家介绍说,自然界对氰化物的污染有很强的净化作用,一般来说外源氰不易在环境和机体中积累。只有在事故排放、高浓度持续污染等特定条件下,氰的污染量超过环境的净化能力时,才能在环境中残留、蓄积,从而构成对人和生物的潜在危害。但是这些氰化物很容易被降解,比如氰化钠水溶液在50℃以上时,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水解反应,生成甲酸钠和氨。温度越高,水解的速率越快。工业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处理含氰废水。另外,高浓度的氰化物,用5倍量的氯气或者双氧水在1小时内就可以将其降解到安全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