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35年最关注文化 冯骥才的两个政协提案

13.03.2017  16:22

2017全国两会报道

   天津北方网讯: 今年75岁的冯骥才,从1983年开始出席全国政协会议。一晃,35年过去了,他的“参会龄”比不少报道“两会”的记者年龄还要大。每年参会建言议政,他观点犀利、思维缜密、语言精辟,都会成为记者们关注的焦点人物。

  日前,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今晚传媒集团高级文化顾问冯骥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参会所关注的重点依旧在文化领域。今年,他一只眼睛盯住文化保护,另一只眼睛盯紧文化传承。

   从报告中品味出文化自觉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摆在了特别突出的位置。”冯骥才对记者表示,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他从中品味出了决策制定者的文化自觉,也深感自己重任在肩,“文化是滋润道德的力量,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从这个层面上讲,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可以从更深层次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要让孩子们亲近传统文化

  清明、端午、中秋放假,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这些年,冯骥才在全国政协会议召开过程中,递交了不少重量级的提案,均得到采纳和落实。今年,他的两份提案,和文化责任感息息相关。

  “一份提案意在文化遗产保护,着眼点在古村落,强调传统村落开展旅游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冯骥才告诉记者,我国现已确定进入保护范畴的传统村落为4153个,它们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史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然而,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村落,为了摘下贫穷的帽子,盲目地进行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造成新的破坏性的冲击。为此,必须要从国家层面,建立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批准、规划、保护、宣传和监管机制。

  “另一份提案意在传统文化传承,着眼点在青少年,强调对中小学生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重视参与和体验。”冯骥才说,“面向孩子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好的方式不是整理成教材,在教室里传授,而是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特别是对于传统的生活文化,比如传统节日、民间文学和艺术、民俗活动等,要让他们亲身参与其中,潜移默化间感受传统,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习惯、一种情怀。”(北方网编辑侯静)

天津牢记总书记重托着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综述
习近平视察天津五周年 天津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北方网
评论: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打造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习近平视察天津五周年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北方网
张国清参观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展览 打造智能科技高地
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   张国清参观第二届世界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