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滨海新区“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天津北方网讯: 《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滨海新区将围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前列。其中,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建设创新活力迸发、创业环境完善、研发机构集聚、成果转化高效,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发展目标引发广泛关注。
创新驱动是必然选择
十八届五中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位居五大发展理念首位的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迫切需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等类型。前期发展经验表明,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已难以为继。依靠科学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变革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从而实现集约增长的创新驱动模式,可以带动经济从“模仿、黑色、速度、规模、粗放”的发展轨道转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轨道。滨海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实现率先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滨海新区“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建成创新活力迸发、创业环境完善、研发机构集聚、成果转化高效,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滨海新区产业创新中心的定位明显区别于京沪深三地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之前,京、沪、深三地分别确定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在基础研究,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更加注重应用,深圳创新配套能力更强,创意实现产业化的条件更优越。与京、沪、深三地相比,天津的比较优势在于先进制造业基础较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其科技创新突破点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制造。
新区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是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做出的精准战略定位。它突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开放合作、辐射带动,把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主攻高端技术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有助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自由贸易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将对全市、京津冀乃至全国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全面推进国际产业中心建设
“十三五”时期,滨海新区将以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双创特区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吸引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提升技术攻关与研发转化能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等举措,将新区建成创新活力迸发、创业环境完善、研发机构集聚、成果转化高效的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具体措施及建设目标如下:
一是加快构建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重点培育大数据应用推广、新药创新、现代生物研发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聚集转化。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研发领域的合作,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外资研发中心和国际联合研发中心。构建“政府支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企业主体突出、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创新发展机制。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实施“小巨人”升级版,推动小巨人企业加快升级。实施科技小巨人大品牌培育计划,培育600个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杀手锏”产品和天津市重点新产品。提升创业投资企业核心竞争力,引进和培育“独角兽”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规模化、高质化、国际化发展。
三是进一步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未来科技城发展,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市科技重大专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纳米及增材制造、海洋装备及海洋资源利用、清洁能源、重大疾病创新药物及个性化诊疗等关键技术。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创新成果与产业、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
四是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进技术合作,加快境外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加快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对接,大力吸引国家级院所在新区设立研发及产业化分中心、中试基地等分支机构。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专业领域技术成果转化基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加快知识产权华北运营中心、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天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市场等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业中介和做市商,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市场体系。
五是构建京津协同创新共同体。发挥新区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优势,与北京的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共建重点产业研究院、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新区企业和北京科研院所共建跨区域产业技术联盟,加强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绿色交通、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通过京津“科技研发+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合作模式,构建京津协同创新共同体。
六是做好人才、金融等保障工作。做好人才引进与人才服务。加快聚集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创新创业大学,着力培养高技能产业人才。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实现“一张绿卡管引才”,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强化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帮助企业便捷融资。支持设立创业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众筹基金等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搭建科技金融对接O2O服务系统,打造高效能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