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海临风,奋楫争先扬帆远航

31.12.2019  09:12

  ■ 1至10月,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61家,合同外资237.8亿美元,同比增长17.2%,实际使用外资39.3亿美元,增长3.5%

  ■ 1至10月,天津新批合同外资超5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达40家,新增合同外资超5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30家

  ■ 1至11月,天津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36.95小时和3.26小时,较2018年12月分别压缩8.93%和48.73%

  从城市发祥地三岔河口到渤海岸边的深水良港,近代的天津兴于开放,新时代的天津引领开放。改革开放先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开放的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肌理、贯通发展血脉。

  如今,全国每生产24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滨海新区;每个月,空中客车公司在全球生产的52架A320飞机中,就有5架来自这里;全球港口每装卸40个集装箱,就有1个来自这里……

  向海靠海,海纳百川。以滨海新区为代表,天津走出一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以来,我市发布了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若干措施,从以更大力度开放推进“一基地三区”建设、进一步扩大服务业重点领域开放、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港口环境和高标准建设营商环境四个层面入手,以开放为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天津港──因港而立 借港而兴

  从高空俯瞰天津港,4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173个泊位星罗棋布。超过百家营销网点的现代物流网络辐射京津冀和“三北”腹地,三条亚欧大陆桥过境通道直通中蒙俄、连接中亚五国、远至欧洲。

  置身于巨轮云集、岸吊林立、一片繁忙景象的天津港,船来货往间让人时刻感受到天津开放的胸怀以及经贸的繁荣,更彰显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澎湃活力。

  精准抓起、横向平移、平稳下落,一个个集装箱从拖车被移至堆场,当记者见到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轨道桥司机李頔时,他正在北区堆场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与之前工作空间局促、需要保持低头弯腰操作不同,此时李頔正在温暖的控制中心,对着电脑显示屏同时监控着6台自动化轨道桥进行智能装卸操作。

  “以往需要6名轨道桥司机三班倒完成的工作,现在1个人对着电脑就能实现,自动化轨道桥平均机械效率提高为35.2箱/小时,堆场作业能力提升了20%,设备综合利用率为48.41%。”李頔说。

  今年,天津港瞄准市场,创新驱动,一手紧抓“智慧港口”建设,一手打造营商环境“金字招牌”,以开放为帆、智慧赋能,不断激发内生增长、提质增效“新动力”,不断增强港口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引领天津走向世界,扬帆远航。

  截至目前,天津港全球首个在传统人工码头上通过智能技术改造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累计操作量突破580万标准箱,装卸效率稳定在每小时30箱以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与海关协同推进嵌入式监管,实现“”级通关,通关效率提高65%。随着“智慧港口”建设进一步推进,目前,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的单桥作业效率较年初增长了23.1%。与此同时,今年推出的“一站式阳光价格”升级版,让外贸装卸费率达到沿海主要港口最低水平,今年前11月,累计受益箱量突破260万标准箱,减免相关费用达3.6亿元。

  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比拼。今年前11月,天津港集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61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9%,增幅位居全国港口前列。集装箱船舶直靠率超90%,最高在泊船时效率达到每小时312自然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跨境贸易绿色通道和外贸进口重箱船边直提等流程,天津港实现了陆运作业24小时不停工,推动京津口岸进出口合规时间大幅下降、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

  如今,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个港口保持航运贸易往来的天津港,不仅是天津开发开放的“东大门”和“桥头堡”,更是促进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自贸区──政策红利 加速释放

  近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布面向国内外公开选聘公告,标志着天津自贸试验区法定机构改革正式启动。天津自贸试验区是全国首个开展法定机构改革的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这里将建立具有机制灵活、运转高效、市场化薪酬等吸引高水平人才要素的管理模式,培养出一支具备较强自贸试验区改革、投资贸易、金融创新、产业促进等实际操作经验的“轻骑兵”,从而打造专司政策和产业创新的“特种部队”。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今年,随着保税维修、自由贸易(FT)账户等创新业务纷纷落地,作为我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区不断“换挡加速”深化制度创新,打造高质量对外开放平台。

  12月25日,天津自贸区企业天津市中舟船舶工贸有限公司和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接的巴拿马籍集装箱船“现代雅桥”号和“长锦西诺”号同时进入港船重工2号干船坞进行修理,成为天津地区首单船舶保税维修业务。

  今年6月,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天津海关、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联合印发《关于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的实施办法》,将自2015年天津自贸试验区获准开展航空维修和再制造业务的范围拓展到了航空、船舶、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和通信设备领域。中舟船舶于7月17日获得首张“船舶保税维修”资质,开展这次船舶保税维修作业,企业能够节省数千万元的保证金支出和船舶维修过程中进口备件的关税和增值税,大幅降低了运营的成本。

  “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各类创新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这一年,我们的订单排得满满的。”庞巴迪(天津)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畅通告诉记者,“天津自贸区实施的保税维修政策将进一步减轻航空公司的飞机维修成本,提高维修企业的运营效率,例如,注册在境外的飞机在中国境内执行商业航段后,不用先行离境,可直接飞至我们位于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的机库,完成保税维修后,继续执飞事先获准但尚未完成的航程再出境。

  截至2019年11月底,天津自贸区《深改方案》128项任务已完成122项,占总量的95%。其中,自由贸易(FT)账户落地取得突破,11月26日,FT账户联通上线。12月6日,随着天津首批自由贸易账户业务落地,共有6家企业率先享受到政策红利,业务金额总计22.75亿元。

  坐落在天津自贸区机场片区的嘉里粮油是一家外资企业,其下属的丰益油脂成为首批开通FT账户业务的企业,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会祥告诉记者:“FT账户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降低我们的融资成本,公司将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无车承运人、中央厨房等板块已经意向落户天津。

  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朱长存介绍,截至11月底,天津自贸区累计新注册企业6.3万家,注册资本2.1万亿元;新增外资企业2648家,实际利用外资94.77亿美元,已成为促进滨海新区乃至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聚宝盆──增资落户 贸易繁荣

  在今年11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我市主办了2019天津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发布暨采购商对接会,天津港首农、天津斯泰克、嘉里粮油等我市企业围绕红酒、肉类、食用油、乳制品,以及机械设备、化工产品进口,与国外供货商签署了近20项合作协议。会上,面对记者提出的“为什么选择天津”这个问题,来自澳大利亚的酒庄庄主怀特给出了答案:“天津有最便利的港口,最棒的营商环境,还有最值得信任的企业。

  在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GE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中心数字化工厂实验室内,汇聚了多种工业机器人,据了解,落户于保税区的GE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中心是首个美国本土以外,服务于全球多个业务部门的智能制造技术中心。第二届进博会期间,保税区管委会与GE医疗再次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全球最先进的磁共振生产线项目落户保税区,新生产线项目主营业务为SIGNA Architect 3.0T磁共振设备生产,预计在明年下半年具备生产能力,产品将覆盖亚太、中东等地区,投产后新增产值预计可达上亿元。

  前不久,同样位于滨海新区的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在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的帮助下成功解决了进口一批工厂生产急需物料的难题。PPG涂料公司亚太区总经理延彩明说:“我们的生产基地从100多人、4万平方米升级到2000多人、10万平方米,再到最先进的研发中心今年落户天津,我们是天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亲历者。

  在东疆保税港区,亚太融资租赁(天津)有限公司与新加坡中银航空租赁日前完成全国首单跨境飞机租赁资产交易业务。该笔业务成功打通了跨境租赁资产交易的全流程,对于进一步拓宽飞机资产流转渠道、促进境外飞机租赁资产回归国内,推进飞机资产全球化流转、完善飞机资产流转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东疆飞机租赁机已超过1500架,资产总额超过750亿美元。近年来,东疆对标国际先进区域,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飞机租赁业务创新和政策创新的高地。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外债便利化试点、进口租赁飞机跨关区联动监管、租赁配套外汇制度创新试点、全国首个保税租赁海关监管规程等行业相关政策和制度均已落地实施。

  扩大开放,打开脑袋上的“津门”。一座汇聚国内外高质量发展要素的“开放之津”,屹立在渤海湾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