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减乘除”中腾笼换鸟提质增效
■ 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均达两位数
■国资监管事项减少了20%
从市国资委获悉,本市新一轮国企改革成效卓著,国有经济整体实力和质量效益提升明显。截至2014年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9万亿元,同比增长12%;营业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利润总额422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市管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5%和16.1%,在全国地方省级监管企业中,利润总额排在第3位,增幅高于全国8.3个百分点。
“做加法”重组整合增实力。本市国企改革推进大资源大配置,去年实施了8个重组项目,市管集团净减少9家,集团户均资产达到830亿元,净增250亿元。整合组建了轨道交通集团,推进“规划一张网、投资一盘棋、运营一张图、养管一条龙”,集团净资产增长71%,负债率降至48.4%,利润增长35%,实现扭亏为盈;整合组建了房地产集团,发挥资源聚合优势,开发海内外项目,推进优质资产上市,资产总额突破千亿元;整合组建了渤海轻工集团,推进轻工名优品牌企业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转变体制机制,使老品牌焕发新活力,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9.9%,跻身全国轻工行业前8强。
“做乘法”放开搞活促活力。搭建资本对接平台,100户国企挂牌推介,100个项目集中发布,17个项目现场签约,意向投资额70多亿元。各集团运用存量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借助项目合作带动资本混合,打造了一批“体制新、机制活、竞争力强”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渤化集团引入世界500强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建设丙烯腈项目;中环集团联手全球太阳能行业领军企业,投资建设国际一流的光伏产业研究中心和光伏发电制造基地;公交集团与比亚迪合作,纯电动新能源大客车已经下线。去年全年,119户国企实现股份制改造,预计引入社会资金169亿元。1家企业借壳上市,3家上市公司增发融资51亿元。
“做减法”清理退出补软肋。新一轮国企改革把低效企业退出与盘活存量、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探讨最佳退出方式。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去年共完成184户低效企业退出,化解债务、收回投资44.8亿元,安置职工1.3万人。泰达控股集团转让低效股权,清理盘活低效企业21户,收回国有资本8.74亿元;纺织集团退出低效企业43户,5600多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津融集团按照布局调整型、问题单一型和情况复杂型,分类推进企业清理退出;建材集团将低效企业的优质资产重新布局,投向绿色高端建材领域。
“做除法”内部改革提效率。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化国企内部改革,致力于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改革中推行劳动用工契约化管理,推进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加大对特殊贡献人员和优秀员工的激励力度,提高创新创造因素在企业分配中的比重。在国资监管层面,加快推进放管结合,建立国资监管清单制度,监管事项减少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