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服务业用工需求大 求职者转型“门槛”多
天津北方网讯: 连日来,记者调查采访发现,受从业惯性等因素影响,许多求职者难以跨过服务行业的多个“门槛”。
27岁邯郸小伙儿李萌曾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上过班,做生产线操作工8年之久。去年底,他辞职回家结婚,年后回来打算继续进厂务工,却发现公司已无普工招工名额,其他生产型企业对普工招收量也普遍不多。而信息栏内招聘销售、厨师、服务生、外卖、快递等服务人员的海报或简章让他颇为踌躇,可自己这么多年一直与生产线打交道,现在去做讲究与人交流的服务型工作,实在不适应。
与李萌受从业惯性困扰不同,山西小伙儿王梁才是难过心理这道坎儿。他曾连续4年在某空调生产企业做装配工,后来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改造生产线,低技术含量的岗位被裁撤,王梁才也被裁员。近日他从老家来到滨海新区找工作,也遭遇求职难。对于从事服务业,王梁才谈了对销售员和厨师的看法:做销售总有种“求人”的感觉,感觉比较累;一旦顾客对菜不满意,作为厨师难免听难听话,这对十八九的小年轻没什么,自己已年近三十,时间久了恐怕受不了。
除从业惯性、心理关外,30岁蓟县男子吴志浩则担心服务行业的“人际成本”太高。他曾在一家KTV做服务生,上班时间从下午六点到次日凌晨一两点钟,一个月能挣近4000元工资。周围都是年轻人,下班后老板经常组织大家去烧烤店喝啤酒吃烤串。不去的话,难免受排斥。去的话,每次的饭钱基本上都得大家分摊,一个月下来口袋里只剩下1000多元。对于需要养家的吴志浩而言,这点结余明显不够。“在工厂时就没有这些事,把自己的生产任务完成就万事大吉了。”
开发区海川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生产加工是比较纯粹的工作,而服务行业更注重沟通的技巧。熟练产业工人做起工来得心应手,让他们去从事服务岗位难免“水土不服”。此外,产业工人转行服务业还需要政策的进一步扶持和引导。毕竟,办理积分落户的便利措施,以及优秀外来建设者评选和在岗进修等优惠政策,还主要面对生产加工型企业。如果政策层面能有所倾斜,相信会有助于解决经济新常态下的“择业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