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棚改奇迹”是如何产生的

29.01.2015  19:10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自2013年年初开始棚户区改造以来,创造出了仅用1年多时间就改造13平方公里棚户区、拆迁安置5.36万户居民的棚改奇迹。这样的成绩究竟是怎样取得的?在1月20日召开的全国棚户区改造经验交流会上,包头市市长包钢作出了如下回答。

  政府主导 发挥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通过积极探索,包头市将以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改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较好地解决了棚改利润空间小、企业积极性不高和居民群众对企业实施棚改信任度不高、配合不够的问题;将以往“先拆迁后安置”改为“先安置后拆迁,异地搬迁为主,局部原地改造为辅,统筹兼顾就业,建设与回购并重”,有效地解决了征拆居民因无处安置、就业困难而产生抵触情绪的问题。特别是坚持搬迁安置政策、顶层设计等一切以百姓意愿为出发点,赢得了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

鉴于包头市东河区的北梁棚改涉及群众多、征拆面积大等现实情况,市委、市政府把“单纯依靠东河区”转变为集全市“领导之力、政策之力、资金之力、法律保障之力和全社会之力”五方面力量,全力推动北梁棚改。全市抽调9名市级领导、72名县级干部、500多名市直机关干部和1500多名东河区干部,组成征收安置工作团队,建立了市级干部包联街道(镇)、区县两级领导包联社区(片区)、抽调干部包联到户的“三级包联”工作机制。同时,作出了开展北梁棚改“百日攻坚”和“春季会战”、“秋季会战”行动的总体部署,成立了抽调干部管理考评领导小组,对抽调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监督、考评,推动干部全身心投入棚改工作。征拆区域被划分为123个片区,基层党组织就建在每个片区和居民小组中,把棚改一线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2000多名党员干部深入居民家中“点对点、面对面”地开展工作,做到“户户有人盯,事事有人帮”。

包头市让群众全程参与征收补偿方案制订,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做到公开透明。坚持依法办事,在棚改现场开设法官讲堂,成立法律服务所、法官工作站、棚改监察室,为棚户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让利于民 完善保障  

  包头市对居住面积低于25平方米的最困难家庭实行50平方米的廉租房和就业创业“双保障”。对“一房多户、一户多代”家庭通过廉租住房满足老人和长辈的基本住房需求。对50平方米和65平方米保障房进行装修,居民可拎包入住;对选择住房保障的困难居民一次性按每户3600元的标准发放水、电、暖、物业等补贴。周转过渡居民由政府提供过渡房源,也可在过渡期内按每月600元的标准发放过渡租房补贴,同时给予搬家、冬季取暖、冬菜存储等补贴。适当提高货币补偿标准,鼓励群众选择货币补偿方式进行安置,选择货币补偿的居民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

同时,包头市将安置区选在离中心城区近、地段好的位置,周边配套中小学、三甲医院、家具城、建材城和蔬菜批发等成熟市场,方便群众生活。高标准建设安置房和配套基础设施,确保不因搬迁群众大部分是弱势群体而降低建设标准。

包头市出台专门政策,使北梁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1.3%、100%,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免费开展技能培训1800人,累计发放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777万元,开发物业、保洁等公益性岗位1510个。实施“数字北梁”信息平台建设,实施物业管理机制改革,建立职能部门、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物业管理的新模式。

  筹措资金 破解难题  

  通过与上级部门进行政策对接,包头市争取到财政性资金38.3亿元,协调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171亿元综合打包贷款支持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政策支持,已累计筹集到各类资金173.4亿元,资金到位率74.1%。通过成立资金调度组、手续办理组及监督检查组,对北梁棚改每一笔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管和监督审计,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北梁棚改已累计支出各类资金140.9亿元,资金使用率达81.3%,在全国棚户区改造中位居前列。尤其突出的是,北梁棚改通过科学统筹算好经济账,总体能够实现资金平衡。北梁13平方公里征拆完毕后,可供经营性用地1万亩,经整理配套、综合打造后,考虑土地的升值空间,按每亩200万元测算,可实现出让收益200亿元,再加上北梁棚改安置房建设形成的底商、车库等经营性资产30亿元以及由此带来的税收,不会给政府增加新的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