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建成物联网试验牛场
早上睁开眼,打开手机微信,看看朋友圈有没有新消息,是很多人的习惯。北京农学院奶牛营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蒋林树教授晨起后也习惯打开手机,但他看的不是微信,而是安装在手机里能够监测试验牛场的APP软件。
当“互联网+”冲击着我们传统概念,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时候,北京农学院奶牛营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协同创新,已经将互联网引进奶牛养殖中,建成了物联网试验牛场。
那么,用互联网怎么养牛呢?270头牛的身体状况可远程调整
近日,在蒋林树教授的办公室,他正在运用电脑仔细监测着距离实验室20里之外的牛场情况。牛场里安装了8个广角摄像头,可以对牛实施24小时的全天观察、分析和记录。数据通过互联网传回,蒋林树就可以全面地看清楚整个牛场情况。
据介绍,该牛场的物联网系统整合了摄像探头的监控功能,将数据分析、实时监控融为一体。电子屏上的影像能够把人“分身”到牛场的每一个角落,对牛的生理状态和精神状况实时监测,手机和电脑都能实现实时远程查看。
通过手机软件,蒋林树可以随时随地观察牛场里270头牛的身体状况,看看它们是不是都在吃草料。如果哪头牛看上去“不开心”了,他会把监控拉近,看牛耳朵上的号码,再用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看它近期各项生理指标的趋势。根据科研经验做出判断后,他只用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调节通风和供水,增减饲料的投放量和试验强度,给牛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和饮食。
三五人就能“玩转”养殖场
像时尚人士给自己戴上的可监测深睡眠时间的手环一样,试验牛场也给每头牛佩戴了“脚环”,分析功能能对牛的各项指标进行“前情回顾”。
物联网技术对牛场的环境指标,如温湿度、光照强度、氨气浓度等指标,实现了全天候监测,以及数据的远程可视化查看。温度、湿度和pH值等各种体征数据绘制成图表,发展趋势、数据比对加上文字说明,极大地方便了实验人员的科研观察和养殖场管理,为农牧生产节省了开支。
试验牛场的机器设备利用系统预设温度或氨气浓度的阈值,实现了设备自动开启及移动端的远程控制;可以根据试验目的和牛具体的表现,给它们提供适合的待遇。科研人员早上醒来、中午吃饭或喝杯咖啡的工夫,拿出手机就可以随时掌握牛的动态,调节牛的生活条件。通过远程控制,只需三五个人就能轻松“玩转”近300头牛的养殖场。
高科技让牛心情“舒畅”提高产量
“对牛弹琴其实挺有效的。”夏天,牛会像人一样因为闷热而烦躁。上午9点和下午3点,科研人员打开软件里的音乐,悠扬舒缓的钢琴曲便会在牛棚里跳动起来,牛可以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安静专心地咀嚼草料。它的心情舒畅了,减少了热量的损耗,相应的牛奶质量和产量就有了保障。
同时,水冷风机的运用,让牛圈既凉快又干燥,减少了传统的湿雾喷洒造成潮湿引发牛病的机率。试验牛场的牛都很干净,因为科研人员会定时把它们的洗澡神器——“痒痒挠”打开,牛喜欢过去蹭蹭。
在物联网技术的帮助下,试验牛场作为全国第一个示范性养殖基地,利用手机APP或者实验室里的系统,仅凭指尖就能控制牛场的方方面面。蒋林树相信,远程养牛只是第一步,“互联网+”将给有机农牧生产带来不可思议的新革命。
任洁沈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