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扩容有进展一体路还长
01.06.2016 00:21
本文来源: 发改委
与过往相比,新时期的城市群发展将呈现出不同特点:比如,有的面临“扩容”——有了合肥都市圈的加入,长三角扩大了面积,拓展了有形的发展空间;珠三角在经历了多年“单打独斗”后,刚刚发布的《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推进泛珠三角合作给予了浓厚笔墨。而有的尚未“破题”——日前公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核心城市背向发展”,“一体化发展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尚未破题”。还有的则正在“转型”——“一带一路”建设使西部地区从内陆的腹地变为开放的前沿,而下行压力相对更大的东北地区,当年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现在要解决的则是转型发展问题。
协同发展是道综合题,需要自身努力,也需要科学借力。未来五年,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将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合作能助一臂之力。发达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体系完善,但土地等资源不足,制约进一步发展;而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但资源相对充裕,只要处理好要素投入、管理和利益分配等机制,就有可能达到“双赢”。
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可以借鉴的“飞地扶贫”模式——将周边贫困地区发展纳入本地甚至是更大范围的区域发展规划,使其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在联动中实现帮扶合作。
面对不同的发展诉求,有的地区想“摘帽”,而有的则希望“戴帽”,处处彰显合作理念的“高下之别”。
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为隔壁省份的邻居摇旗呐喊——“一江一河之隔的兄弟市县,怎么就不能被纳入我们的发展战略”,“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能不能也将小伙伴一起覆盖?”这类呼声,一方面凸显了地区经济发展对一体化的迫切诉求,但换个角度看,市场是协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理顺发展机制,创造协同发展的市场环境,一体化才能水到渠成。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时期,“跨省地铁跑得快,跨区污染根治难”等现象,凸显了协调发展的理念还未转变到位,一体化机制还未理顺,距离“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一体化发展往往需要交通先行,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能否让要素畅行无阻,真正将地方经济发展串联起来,恐怕还需要突破重重阻碍。
本文来源: 发改委
01.06.2016 00:21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