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外来务工者创业有喜有愁 创业是个技术活儿

09.07.2015  10:50

      今晚网讯 近年来,新区吸引众多外来务工者,但打工对他们来说非终极目标。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大背景下,更多的外来务工者跃跃欲试,乘势创业,想打拼出一片天地。近日,渤海早报记者走访调查部分创业者,了解他们的创业梦想。
       
      结缘保洁到开办公司

      2014年底,毕海银在开发区成立了“东方蜜蜂家政服务公司”,定位于服务中高端业主。这背后,是他在保洁行业十几年的积累。

      从小,毕海银是那种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2001年,15岁的他看考学无望,又不想在老家种地,便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天津开发区闯荡,渴望混出个样子来。当时开发区四大街以外都是荒地,泰丰公园还是个“屋村”,平房遍布,企业也还少。毕海银跟亲戚一起进了一家保洁公司。从此,他与保洁结缘。

      在摩托罗拉工厂做了一年多厕所“所长”,他成长为一名领班,手下管理着30名保洁员。随后,自信心爆棚的他离开保洁公司,寻找新的工作,却接连受挫,最终重返保洁公司。此后,他先后在百事可乐、卡夫食品等大企业做保洁主管。到了2006年,因项目合同到期,无处安置的毕海银被逼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毕海银做出了创业选择,“当时凭借着做保洁多年积累的经验,开公司做清洁。”

      公司开起来了,因为没有关系,拉不到活儿,只好天天出去贴广告。因为没有收入,工资也开不出来。好在一起创业的3个人都是原来同事,大家并没有离开。2007年,业务开始好转。2008年恰逢奥运会,到处都在改造、装修。业务量猛增让公司快速发展壮大。此后,公司开始接管项目,还与大企业合作。合作过程中,毕海银发现,一些高档住宅业主需要更为规范的家政服务。于是,他于2014年底又成立了东方蜜蜂家政服务公司,公司员工如今已发展到几十人。2014年,他名下的公司总体赢利达到百万元。未来,他打算把连锁公司开到市里,再向京津冀扩展。
       
      老乡带入门当上老板

      来自湖北的个体户王书全过着殷实的小老板日子。从刚开始进工厂做工,到在老乡“熏陶”下干起小老板,销售箱包、手表等时尚用品,十几年来,湖北人王书全一直在滨海新区。十几年前,中学没毕业的王书全来滨海新区打工,先进了一家电子厂。当时月工资才几百块钱,生产流水线枯燥无味,勉强干了大半年,生性爱动的他便辞了职。辞职后,他到老乡在洋货市场的店里帮忙,偶尔打些零工。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他渐渐了解了进货渠道、成本价格、利润空间等,觉得做这行有钱可赚。瞅准机会,王书全租下一个柜台,自己当起了小老板。虽说自己干更辛苦些,操心也多,但是挣的钱都进了自己的腰包,算算还是值得的。

      2008年,经亲戚介绍,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两个人结婚,共同经营,如今孩子已经6岁了。两年前,两人拿出积蓄购买了一辆私家车,平时拉拉货,年底回家和父母团聚的时候也开着。每年年底一家几口跋涉上千公里回到老家,和亲戚朋友聚餐时也会聊聊在滨海新区闯荡的故事,侃侃赚钱的生意经,小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倒也幸福。受近两年经济形势下滑影响,俩人一年下来能挣十几万块钱,比打工要强一些。但回忆起创业之路,王书全也承认,如果没有老乡带入门,想把生意做起来恐怕很难,至少要走不少弯路。

滨海旅游区域将建社区服务中心
项目计划2020年投用     从中新天津生态城获发改委
生态城厚植投资兴业土壤
出台一系列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举措发改委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康庄大道
── 二论习近平总书记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改委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着力打造智能科技产业高地 李鸿发改委